白絨烏骨雞

白絨烏骨雞是中國古老而名貴的雞種, 與泰和烏雞、廣東竹絲雞同屬一個品種。

簡介

白絨烏骨雞是中國古老而名貴的雞種, 與泰和烏雞、廣東竹絲雞同屬一個品種,但因其產區不同而冠以別名區分,在福建稱之為白絨烏骨雞,主要分布於莆田、泉州、廈門等一帶沿海城市,有著700多年的養殖歷史。它獨特的外型,高貴的氣質也使得白絨烏骨雞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2006年被國家農業部列入國家級遺傳飼養保護品種。
早在十三世紀末,《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曾記載:行經福州國時有一異事足供敘錄,其地母雞色白如雪,無羽而有毛,雞色黑,宜於食。正如書中所說,雪白羽、絲絨毛、烏骨體、荔枝冠、青銅耳、橄欖頭、纓毛頂、連毛胡、多毛腳、五六爪,是白絨烏骨雞的十項特徵。

外形特徵

白絨烏骨雞的外形與普通家雞有明顯不同,可分為:
雪白羽:成雞不論雌雄,全身羽毛均為白色。
絲絨毛:除翅羽和尾羽外,全身羽片因羽小枝的尖端沒有羽鉤而分裂成絲絨狀;翅較短,羽片末端常有不完全的分裂;尾羽不發達,公雞無鐮羽。
烏黑體:籠統而言,從眼、嘴、趾以至口腔、舌部、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都是烏黑色,但實際上烏黑的部位和程度有些差異、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烏骨雞“有骨肉俱黑者,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烏,入藥更良”。說明其肉骨的顏色不盡一致。
荔枝冠:雞冠為暗紫色的復冠。母雞冠小,略呈扁圓形,多數在前端或中部有一凹陷的皺褶,皮面有似荔枝形的粒狀突起或皺褶,民眾稱為荔枝冠。公雞冠與母雞冠形同而體大;形似木耳突出於額部。配種的公雞與產卵的母雞,冠色較鮮紅。
青銅耳:耳垂為暗紫色,並現出青銅樣的藍綠色彩,後備公母雞最為明顯;公雞配種及母雞產卵時,為暗紫色。
橄欖頭:一般頭頂有瘤狀隆起,民眾稱之為“橄欖頭”或“葫蘆”。雛雞最明顯,觸之柔軟如肉瘤,有人認為該雞不好飼養,其中重要原因是公雞相鬥時易啄破肉瘤而破骨傷腦,導致死亡。
纓毛頂:頭頂有一叢纓狀冠毛。民眾喜歡冠毛長密、蓬蓋整個頭頂的所謂“鳳頭”雞,冠毛大小與額骨隆起程度有一定的關係。
連毛胡:下頜連同兩頰生有如鬍鬚樣的細毛,依多少、長短而分為“大胡”、“小胡”;有鬍鬚的一般無肉垂或肉垂很小,無鬍鬚的都有較小肉垂,其顏色與雞冠同。
多毛腳:蹠部外側至第四趾生有濃密的小羽,形如毛扇。
五六爪:每腳生五趾。有的從第一趾再生一趾,成為六趾,民眾多喜歡六趾的,俗稱十二爪,白絨烏骨雞的第一趾與普通家雞不同,連同其分趾均不著地

品種性能

據測定,成年公雞平均體重1.81公斤,最高可達3公斤;成年母雞平均體重1.66公斤,最高可達2.7公斤。以泉州白絨烏骨雞的體型最大,尤以公雞最突出,其次是廈門,莆田的體型最小。
該雞的生長速度前期較慢,至6月齡時,平均日增重9~10克。該雞有較強的就巢性,一般年產蛋120~150枚,個別的可達200枚。平均蛋重46.85克,平均縱徑5.23厘米,橫徑3.89厘米,蛋形指數為74%,蛋殼為淺褐色。

藥用價值

白絨烏骨雞不但外形獨特,具有很好的觀賞性,而且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可以補腎益氣、昂血,尤其對婦科疾病有療效,具有抗氧化、抗輻射、防病抗癌等功效。白絨烏骨雞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外形和珍貴的藥用價值,成為福建的特色產品,用它的肉和蛋做出的菜餚更是備受青睞。在福建,坐月子的婦女一般都會食用白絨烏骨雞。

品種保護

現存的烏骨雞絕大部分是非純種。這一瀕臨失傳的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品種,由於市莆田農業局和荔城區農業局及時採取措施,得到了有效保護,已由前年的20多隻繁殖到600多隻,目前已對白絨烏骨雞進行三代提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