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碌鄉](/img/6/205/nBnauM3XyADN1MjM0UT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1E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白碌鄉位於甘肅省安定區最北部,距安定城區83公里,與榆中、會寧兩縣相接壤,境內山峁起伏,溝壑縱橫,屬典型的山區鄉鎮。轄7個行政村,46個社,1333戶,5965人。白碌鄉總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9.5人/平方公里,海拔1705—2370米。航測耕地9.06萬畝,人均15.42畝,其中梯田36500畝,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7504.1畝,荒山工程造林103770畝,羊只存欄7200隻,其中小尾寒羊2504隻,種植洋芋4萬畝。2004年白碌鄉農村居民純收入9063083元,人均純收入1528元,人均產糧592公斤。
歷史沿革
![白碌鄉](/img/9/1ef/nBnauM3XwEjN0QTO1kj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5I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基本概況
自然環境:白碌鄉位於縣城以北83公里,總面積202平方公里,海拔1705—2370米,年平均氣溫8攝氏度,年降水量350毫米,無霜期131天,屬典型大陸性氣候。
![白碌鄉](/img/2/35a/nBnauM3X2czNwQTMwUj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1I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人口情況:白碌鄉總人口5965人,鄉村人口16287人,農村勞動力3282人,男勞力占57.1%;高中以上、國中文化程度分別占9.2%、40.5%。
四通情況:村村通公路、通郵、通水,通電戶94.4%,通電話128部。
文教衛生:有衛生院1所,醫生12人,病床8張。學校14所,初級中學1所,國小13所,教職工68人,學生1083人。
經濟指標:2000年,白碌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061元,糧食總產1809噸,農業總產值612.82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13萬元。
名優特產:洋芋。
特色產業
根據白碌的地域特色和鄉情民俗,白碌鄉工作以退耕還林草為支撐,以封山禁牧為抓手,全面提升洋芋產業,大力發展舍飼養羊,推進農村的二次開發為工作思路,以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生態工程建設、生產條件改善和計畫生育等工作為重點。千方百計抓收入,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做強馬鈴薯、畜草、勞務三大產業。
![白碌鄉](/img/b/a6c/nBnauM3XyUTN4IzMyIz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yM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畜草產業蓬勃發展,折合種草,白碌鄉現有飼草26252畝,戶均19.7畝,人均4.5畝;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和荒山工程造林推動了白碌鄉封山禁牧和舍飼養殖工作,改圈、良種、舍飼成了白碌鄉畜牧業發展的總體方向,白碌鄉當年退耕還林14900畝,荒山造林15400畝,改建圈舍860間,累計1171間,出欄羊只5000隻,收入125萬元,人均收入210元,退耕還林年收入600萬元,人均1021元。
勞務產業呈良好發展態勢,白碌鄉有勞動力3781人,其中女1526人,剩餘勞動力1386人,其中女560人,白碌鄉有勞務基地9個,新建一個(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勞務基地),上半年輸出2150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980人(次)。2008年在新建的新疆克拉瑪依油田基地輸出50人,勞務收入十分可觀,月工資均達1300元。白碌鄉2008年上半年共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人員550人(次)。
社會事業
![白碌鄉](/img/3/73d/nBnauM3X4MTNxITM4Qz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0M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醫療衛生:白碌鄉衛生院始建設於1956年,占地面積2495平方米,建築面積495.13平方米。位於安定區最北部,地處榆中、會寧、安定三縣交界處,距市區約83公里,服務半徑20公里,輻射三縣近一萬餘民眾,下設三個醫療點(中山醫療點、鏵尖醫療點、田家岔醫療點),共有職工9名(其中4名為臨時招聘人員),大專學歷2人,中專學歷7人,是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計畫生育、健康促為一體的基層醫療機構。1998年12月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主要大型備有:200毫安X光機、心電圖、氧氣瓶、洗胃機、手術床等,資金來源於Ⅷ項目。
發展思路
![白碌鄉](/img/a/b8e/nBnauM3X3UjM5kTO4YzMxIDMzITM4MTO2QjMwADMwAzMxAzL2M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