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學名:白眉黑背燕尾
拉丁學名:Enicurusimmaculatus
別稱:黑背燕尾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鶇科
屬:燕尾屬
命名者及時間:Hodgson,1836
英文名稱:Black-backedForktail
外形特徵
白眉黑背燕尾額前部有一塊白色斑;頭頂後部直至背部均輝黑色;肩羽亦然,但具白色端斑;腰羽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最外側兩對尾羽純白,中央尾羽甚短,其餘尾羽漸次變長,形成明顯的叉尾狀;飛羽黑褐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飛羽基部白色,向內白色逐漸擴大,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與飛羽基部的白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翼斑;內側次級飛羽具狹窄的白色端緣。眼先、頭側、頦至胸均黑色;下體餘部純白。
背黑,與斑背燕尾的區別在體型較小,胸白;與灰背燕尾的區別在背色較深。幼鳥背部青石灰色或近褐色,胸具灰色鱗狀斑紋而似灰背燕尾的幼鳥。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爪、趾等粉紅肉白色。
該種與白額燕尾(Enicurusleschenaulti)均具黑背,但後者廣布於中國,西至印度,南抵印度尼西亞等,而前者的分布僅限於緬甸、印度北部及尼泊爾。在中國境內的“Enicurusleschenaulti”也叫“白額燕尾”“白冠燕尾”,最常見的是訂名為“黑背燕尾”,《中國動物志》仍依慣例沿用“黑背燕尾”。至於“Enicurusimmaculatus”,至今未曾錄自中國,它的體形較小而具白眉,擬譯訂為“白眉黑背燕尾”,以資區別。
生活習性
此鳥單獨或成對棲於多礫石的溪流旁,長尾不停地抽動。叫聲:短哨音aut-see;第二聲高於第一聲。但不如灰背燕尾刺耳。也有短促鳴聲。常在水溝旁及在淺水中活動。食物以水生昆蟲為主,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碎片,還有蝗蟲、蚱蜢、螞蟻、蠅蛆、蜘蛛,及昆蟲的幼蟲等殘塊,僅食少量的植物性食物。生長繁殖
營巢於急流附近的岩隙間。巢很隱蔽,不易發現。每窩產卵4枚。巢用苔蘚、短根編織而成,內墊枯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