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烏鱧(Opniocepnalus argus var Kimnra)又叫白烏魚,俗稱白烏棒,隸屬鱸形目,鱧科鱧屬。肉質細嫩,少刺,味道鮮美。白烏魚藥膳可催乳,生肌活血,是產婦及老幼的滋補珍品。營養豐富,可製作多種名菜,如生炒魚片,白菊魚絲,白烏棒燉蛇等。
白烏魚的肌肉組成:水分,77.90。粗灰分1.10,粗蛋白20.69,粗脂肪0.76,與另外一些淡水名貴魚比較:粗蛋白含量高於大口鮎(14.85),粗脂肪低於大口鮎(3.22),說明白烏魚是一種低脂高蛋白的中高檔名貴經濟魚類。
白烏魚肌肉營養的胺基酸含量如下:門冬氨酸2.08,蘇氨酸0.95,絲氨酸0.86,谷氨酸3.92,甘氨酸1.09。丙氨酸1.32,胱氨酸0.13,纈氨酸1.00,蛋氨酸0.43,異亮氨酸0.92,亮氨酸1.81,酪氨酸1.66。苯丙氨酸0.88,賴氨酸1.80,組氨酸0.52,精氨酸1.10,脯氨酸0.54。
白烏魚體色白,體態秀美,耐低氧,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我國有悠久的養殖烏棒的歷史,卻沒有對白烏棒進行系統的養殖技術研究,導致自然資源減少,我們從1992年開始研究白烏魚及其養殖技術,得到了水產界極大關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課題1997年獲得省水電廳科技進步一等獎。
1 白甲烏鱧的生物學
1.1 形態特徵
白甲烏鱧體色白,身體呈棒形,頭部扁平,頭部鱗片較大,尾部鱗片細,背鰭條47,臀鰭條38,側線鱗63,鰓耙數13,脊椎骨55,體長為體高的7.8~8.2倍。
1.2 生長
白烏魚生存適溫0~39℃。最佳生長水溫25~28℃,12℃基本不攝食。具鰓上輔助呼吸器官,適宜pH值為6.0~9.0,喜集群,善跳躍,易鑽泥,夏季增重最快,日增重率為3%。
1.3 習性
口端位,齒分布上顎兩側,下顎前部,主肉食性,魚苗階段要互相殘殺,可馴食配合飼料。池塘養殖白烏魚兩年可達性成熟,其性腺發育周期2~3月份多數魚卵為Ⅳ期,3~4月份進入Ⅲ期,5~7月份為Ⅴ期,即產卵期,8月份又逐漸回到Ⅲ期,體長為30~35cm的親魚懷卵量為1.5萬粒左右,每克魚卵為8粒,體長與體重的關係為logW=3.032 logL-1.9433,個體繁殖力Y(千粒魚卵)與體長關係式為Y=2.68532-79.08513。
2 人工繁殖技術
2.1 親魚培育
選擇水源好的池塘條件,池塘大小以60~100平方米為宜,池高1.5米,水位1米,應有防逃設施,池中應有水草或水葫蘆,起遮蔭,調溫作用。
白烏魚具鰓上呼吸器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放養密度可高於一般的魚,每平方米可放1~2尾2~2.5千克的親魚,雌雄比例為1∶1。
白烏魚為肉食性魚類,親魚的餌料一般利用池中小雜魚,以及一些低質魚苗進行投喂,還可以投餵陸生蚯蚓、水蚯蚓、泥鰍等,投餌率一般在體重的3~5%。
產卵前,產卵期經常沖換池水,保證池水清新,使之親魚正常發育。
2.2 催產和孵化
在生殖季節,雌魚腹部膨大,有彈性,生殖孔微紅稍突,雄魚生殖孔內陷。一般選用體色較白,體質健壯,成熟度較好的親魚即可。
催產劑有鯉、鯽腦垂體(PG)和絨毛膜激素(HCG),按每公斤體重PG 1克,HCG1800~2000國際單位。分一次性或兩次注射,雄魚劑量減半,雌雄比例1∶1或2∶1。效應時間與水溫的高低有關,水溫在22~23℃時為26~36小時;24~25℃時效應時間為25~30小時;26~30℃時為18~22小時。一般儘可能控制在黎明前產卵。烏魚產卵需要環境安靜,產卵時一受驚嚇,會終止產卵。把受精卵置於孵化箱內,孵化設施控制水體交換量,每小時循環水量在50立方米,控制水溫22~27℃,溶解氧控制在4mg/L以上,pH7.0~8.0。室內孵化避免了室外孵化的不利因素:如光照,由於卵浮於水面,強幅射使胚胎死亡,敵害,其它野雜魚食魚卵,只要保證孵化的有利條件,孵化率可達90%。也可用靜水孵化。
3 苗種培育技術
剛孵出的仔魚,體色黑,漂浮於水面或側臥於水草或懸浮物邊上,集群於池邊、池角,靜而不易動。卵黃囊占體長的一半左右。待卵黃囊逐漸消失,魚苗能平游時,將其轉入室外魚苗池培育。
3.1 魚苗培育
放養量一般按200~400尾/平方米放養。此時池中水應鮮活,有充足的適口水蚤,否則魚苗會因缺食而互相殘殺。在這個階段,魚苗的鰓上呼吸器官尚未發育完善,其呼吸完全靠水中溶氧,所以這時水質要保持良好,魚苗成活率高、生長快,關鍵在於水中充足的溶氧和豐富的適口餌料。在魚苗培育階段要清除敵害,如青蛙、水蜈蚣,這樣經過12~25天的培育,魚苗長度可達5~8厘米,體色由黑色從頭頂部開始逐步變為白色。此階段魚苗輔助呼吸器官發育完善,活動力很強,攝食量也不斷地增加。隨著魚苗生長發育、個體增大,池中密度增加,這時應過篩,分級轉入魚種池進行培育。
3.2 魚種培育
培育池25~60平方米,水深0.5~0.8米,按50~80尾/平方米放入5厘米長的魚苗,投餵水蚯蚓和陸生蚯蚓、沙蚯蚓以及低質魚的水花,如草魚等。餵白烏魚要少吃多餐,由於該魚有攝食貪婪,暴食的不良習慣,如一次投餵過多,會引起暴食死亡。池水要勤換,一般一個星期從底部放水三分之一,再從進水口注入新水,這樣使之有一個舒適的生存環境,方能正常生長發育。經過25~30天培育,魚種規格可達8~13厘米。
我們採用下列技術關鍵提高苗種成活率:
①改良水質,保持池水鮮活;
②合理放養密度,選擇適口餌料;
③定期篩選魚苗,保持規格相對一致。
4 成魚養殖
白烏魚適應能力強,既可單養,也可套養。
4.1 套養:白烏魚能夠追食池內小野雜魚,能減少池內餌料浪費,減少池中的溶解氧消耗,提高魚產量。由於口徑比大口鮎小,對養殖的商品魚不形成威脅,所以各地的養殖戶都能接受選用這條魚作為套養的好品種。
4.2 池塘條件
①養殖條件:土池、石砌池均可養殖,水深1.5~2.0米,池深2.0~2.5米,適當生產銷售管理面積在1~1.5畝為宜,池子進排水要方便,進排水口及四周要設定防逃設施。放養前必須做好池塘清整工作,一般用生石灰,按每畝潑灑100~150kg生石灰漿水,做到潑灑不留死角,消毒後1星期進水,進水10天左右可以放養。
②養殖技術:放養規格10厘米以上(3~5寸)放養時儘可能控制規格一致,放養時用3~5%的食鹽水浸泡10~12分鐘後再下池。
放養密度按每平方米2~3尾投放,即每畝1500~2000尾左右。
餌料的投餵種類:一是鮮動物餌料,如小雜魚、小鯽魚、麥穗魚、餐條、魚旁魚皮、白烏魚最愛吃魚魚旁魚皮魚,可在池中適當投放一些河蚌,讓其自然繁殖魚旁魚皮魚,以供其需要;二是鮮魚肉糜與粉狀配合餌料,拌鰻魚飼料投餵。
投餵方法採用四定“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投餌量為魚體重的6~10%,隨魚體重增加逐漸下降到6%左右,投餵時可見到集群搶食,有的會跳出水面的熱鬧場面。
在整個飼養階段,要堅持巡塘,一是看防逃措施是否得當,二是觀察魚的活動是否正常,三是看水質的變化情況。尤其是高溫季節,水質的變化頻繁,易發黑髮臭,這時應勤交換池水,做到三天一小換,換去三分之一的池水,10~15天一大換,換去三分之二的池水,保持水質清新,冬季和高溫季節水位相對升高,使之保持水溫相對穩定。
在保證了白烏魚的一定養殖條件下,放養16~20厘米的魚種,經過5個月生長,成活率80%以上,畝產可達500kg以上。
白烏魚在7~10月份是主要生長期,尤其是9月份為最佳,7~9月份平均水溫在21.4~30.8℃的範圍,在這個階段應抓住時機,加強培育,使之發揮出最佳生長效果。
5飼料
白烏魚是兇猛肉食性魚類,必須經過食性轉化這一馴養環節才能達到利用配合餌料養殖成魚的目的,我國目前在用超微粒飼料進行轉食比較困難,即開口餌料尚未解決。我們在苗種規格達13厘米左右開始用粉狀、小顆粒飼料轉食,在18~20天內轉食配合餌料,94~96年分別進行配方篩選試驗,在面積25平方米,放養密度為30尾/平方米的試養池內,經過22天飼養,有70%的魚種能較好攝食配合餌料,投餌後一小時開始檢查,受試魚的充塞度為3~4級。由於自然條件下,白烏魚有偏食野雜魚的習性,根據這些,只有在選擇誘食劑的顏色、氣味、口味上下功夫,改良餌料配方,使在15~20天后受試魚91.8%能攝食配合飼料。
成魚養殖的基礎飼料由魚粉、豆餅、小麥、玉米構成,加礦物質、特需添加劑。飼料係數2.5~2.8,營養成分;粗蛋白42.3~44.3;粗脂肪5.65~6.51。粗纖維1.23~2.83;灰分11.3~12.4,水分8.01~9.91。
6 白烏魚的疾病防治
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於治,及早治病的原則。
增強魚體抗病能力,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魚種,合理密養,適時分養,加強管理,做到四定。調節飼料營養成分。捕撈、運輸、操作要謹慎,防止魚體受傷,投餵藥餌加以預防。
消除病原,徹底清塘,苗種池提前消毒,苗種入池前消毒,水體進行定期消毒,投餵活餌,如蚯蚓、雜魚時用食鹽水消毒處理後進行投餵。
改善環境、定期換水、種青、增氧。
白烏魚常見病:
6.1 小瓜蟲病
病原是多子小瓜蟲,寄生後魚苗活動緩慢,危害很大,用2ppm亞甲基藍全池潑灑,浸泡,進行預防。治療用0.1~0.2ppm硝酸亞汞浸泡,或全池潑灑;用孔雀石綠按0.2ppm全池潑灑,連續三天,有良好效果。
6.2 車輪蟲病
病原體:有多種車輪蟲都會致病,寄生在魚的體表,鰓絲,破壞肌能,組織,影響呼吸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水質清新,按0.7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進行全池潑灑。
6.3 水霉病
病原體是一種水黴菌。
發病時體表生絨毛團處肌肉僵硬,魚活動緩慢,靠池邊水面漂浮不下沉,逐漸死亡。
防治方法:操作時儘量避免弄傷魚體,尤其是低溫時節。用福馬林20~30ppm或高錳酸鉀30~50ppm全池潑灑,還可用3~5%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
6.4 出血性敗血病
在成魚階段常見,病魚 (本文已被瀏覽 2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