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種介紹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長槍)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明末忠貞侯、四川總兵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兵器材料
科:木犀科屬:白蠟樹屬形態特徵:歐洲白臘的變種,生長迅速,枝條黃色,葉初期黃綠色,後變為金黃色。落葉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通常5-7枚。橢圓花序頂生及側生,下垂,夏季開花。翅果扁平,披針形。生長習性:喜濕潤,多分布於山洞溪流旁,生長快。經典戰績
平播之戰
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極。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獗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岭高,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渾河血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後金),開始連連發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諸營皆潰。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東北告急,在此大背景下,明朝在全國範圍內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為此,明廷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八旗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
收復四城之戰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後,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朝大震。清兵趁機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秦良玉接旨後,帶領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並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秦良玉的部隊與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紮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桿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圍。崇禎帝大加感慨,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崇禎年間慘敗
秦良玉一心為國,率三萬石柱精兵抵至夔州。邵捷春令她把部分士兵移近重慶,與附近守將張令相倚為聲援。不久,劭捷春又抽調一萬五千石柱兵,進入重慶與官軍共同把守堅城。秦良玉深知邵捷春之策甚愚,但她又不敢違背命令,就對路過自己軍營的綿州知州陸遜之表示:“邵公不知兵,其移我部兵自近,而派張令守黃泥窪一帶,甚失地利。賊軍盤踞歸、巫眾山之巔,俯瞰吾軍營壘。倘若他們自上而下,乘勢使氣攻擊官軍,張令部必敗。張令一敗,次必及我部軍。我部軍一敗,誰又能救重慶之急?”陸遜之大驚,問策之所出,秦良玉言:“邵公此時,絕不能坐防堅城,應先發制人,與賊軍爭山奪險。”陸遜之立即把訊息轉告給邵捷春。邵巡撫倒是知錯就改。可惜晚了一步。張獻忠賊軍於十月五日在土地嶺(今重慶奉節草堂鎮)率先向窩裡鬥的明朝官軍發動進攻,一天內即殺明軍五千多人。次日,張獻忠手下白袍小將張玉兒(編輯者註:即李定國)當陣射殺號稱"神弩將"的明軍老將張令,乘勝把明軍殺得一敗塗地。不僅張令一軍盡覆,秦良玉手下三萬多"白桿兵"也全軍覆沒,致使最後秦良玉僅單騎逃返重慶,遭遇其平生未有之慘敗。
史料引用
所部兵器用長矛,白木(白蠟木)為之,“白桿兵”遂著名海內。《南明史》秦良玉傳
太保既歸馬氏,農隙簡練士卒,精勁冠諸部。善用長矛,以白木為之,不假色飾。厥後屢立戰功,石砫白桿兵遂著名天下。秦良玉與夫馬千乘整飭土政,培訓軍伍,練出了一支戎伍肅然、所過秋毫無犯、為遠近所憚的石砫土兵。因執鋼矛帶鉤、尾有小鐵環,以硬雜木為桿的白桿槍,故稱白桿兵。《馬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