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區位優勢

2、水陸交通便利:白桑關鎮地處鄂西南長江中游、危水河畔王家大湖之濱,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水泥路網達50餘公里,省道紅東公路橫穿而過,距207國道15公里、荊東高速公路章莊鋪入口15公里、枝柳鐵路松滋火車站30公里、距宜黃高速公路入口和松滋口碼頭僅半小時車程,交通十分便利。
3、電力資源充沛:白桑關鎮境內有35KV的金羊山變電站1座,自2006年起,石牌水電站發電併網進入金羊山變電站,能夠確保電力供應。電力價格分時段計量。
4、產業基礎厚實:水產品加工企業是解決漁民賣魚難和增收難,幫助漁民增收和提高水產品品位的項目,系國家支持和扶持的優勢產業,建成後不但幫助了白桑關鎮漁民增收,而且能成為輻射松滋、公安、湖南澧縣兩省三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白桑關鎮政府積極推廣蝦稻連作模式,大力發展龍蝦放養,確保蝦稻連作面積達到10000畝,全面推廣美國斑點叉尾鮰養殖。
5、品位十分獨特:白桑關鎮王家大湖垸繫上世紀70年代圍墾而成,土壤有機質豐富,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備龍蝦、淡水魚天然養殖的條件,氯元素在標準範圍之內。龍蝦、淡水魚口感好,味道美。
經濟建設

新農村建設

村莊環境治理組織農戶清“三堆”(柴堆、糞堆、草堆),除“三溝”(檐溝、水溝、邊溝),整“三子”(屋子、院子、房子),打掃農戶庭院,達到周邊環境整理得亮亮灑灑,乾乾淨淨的標準。現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石門磴村已整治污水溝(三面石漿砌)380米,投資2萬元發動組級路沿線居民栽植綠化樹1000餘株,農戶房屋粉白122戶共80間,並對豬欄、廁所、沼氣統一規劃,實行三位一體,封閉式整治。拆移柴草垛142處,改建衛生圈143處,雜物堆放整理118處,障礙物建築拆除17處,廚房美化151家,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觀。
科技培訓2006年以來,組織產業戶農民進行藥材、胡桑等技術培訓和普法培訓26場次,培訓人員2400人次,培育新型農民。按照“五星級”標準(經濟發展星、遵紀守法星、和睦團結星、環境整潔星、健康文明星)每月10日組織農民代表、黨員幹部對農戶進行一次評選,結果公布上牆,組內建檔,年終累計每項得星均在10顆以上,可評為當年的五星級農戶,由村創建評選領導小組以公開授牌,並給予一定的物資獎勵,鼓勵農民積極向上爭當五星。抓好村級陣地建設,建立村級圖書室和村級科協聯絡員,搞好圖書展覽與信息收集發布,黨員幹部實行“三會一課制”把學習經常化、教育經常化,使黨員幹部始終走在新農村建設前列。
社會事業發展
白桑關鎮境內有各類學校22所,在校學生3927人,其中中學2所,國小20所,幼稚園1所,擁有中心學校管理機構1個,教職員工227人,其中高中級職稱150人,白桑關鎮的中小學生入學率100%,2007年白桑關鎮順利通過省政府和國家的“普九工程”驗收,達到了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標準。醫療衛生白桑關鎮境內各類衛生院(所、室)26個,其中鄉級衛生院1個,社區服務部站1個,衛生室、診所24個,在崗醫護人員62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15人。從2006年開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極大地解決了農村人員就醫難、看病貴的問題。
廣播電視白桑關鎮境內文化基礎豐厚,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至2007年有鄉鎮廣播電視網路站1個,電視網路覆蓋24個行政村,電視網路入戶率達到98%,有線電視安裝率達96%以上。旅遊名勝白桑關鎮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關隘稱謂,境內名勝有雷峰埡隧道、高原水庫、梨花寨風光、石佛寺等。
名特產品

茶葉
白桑關鎮有著種植茶葉的悠久歷史,茶葉產量大,質量好,所產茶葉多次榮獲省優、部優稱號,是十堰市轄區茶葉主產區之一。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車雲山毛尖茶葉,歷史悠久,早在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從六安引種栽培,經茶農精工細制,創造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豪顯露;內質香高味醇,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賽展。常飲此茶,能促進血液循環,恢復疲勞,解油膩、利尿、助消化,可以提神,醒酒、解毒,對高壓,動脈硬化,都有一定的療效。解放後,此茶已作為全國名茶之一,載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茶》。
蘑菇
白桑關鎮蘑菇種植面積達到400萬平方米,預計全年產鮮菇4.5萬噸,實現種植總產值1.2億元,創純利潤5000餘萬元。省內外14家行銷商,自營或聯手鎮內4家公司,11個加工廠和8家行銷大戶,形成了龐大的購銷網路,並顯現出新的特點:內外聯手收購,鮮銷加工並舉;運輸陸空並進,鮮菇直銷出口;分級優質優價,購銷市場火爆;現采現賣現錢,菇農增產增收。白桑關鎮出現了一大批一年賺2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棚,賺十幾萬元以上的蘑菇大戶。蘑菇產業的發展顯示了巨大的帶動效應:帶動了10多種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連過去不被人重視的塘泥、牛糞、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帶動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一年進菇棚打工的勞力達到12萬人次,連一個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塊錢左右;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白桑關鎮1000餘台大、小運輸車輛,圍繞菇業服務的各種專業戶上千戶,白桑關鎮蘑菇生產帶動的經濟效益達到1650萬元。
基層黨建
白桑關鎮黨委全面推行支部加協會的模式,形成了以石門磴村為主的中藥材協會、以畜牧服務中心為主的白羽烏雞協會和以柏營村香菇種植大戶為主的惠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切實加強和發揮黨員在協會和支部中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為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2007年,通過上級組織部門扶持,建成並完善了梅子營村辦公活動場所。截止2007年底白桑關鎮村級辦公場所建設工作已經有13個村新建或改造完工並投入使用。2006年、2007年連續在深入開展“黨員先進性承諾卡”活動、“雙建雙聯雙培”和“三級聯創”活動,切實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