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鏽病是白扁豆生產中的常見病害,各地廣泛發生,造成不同程度損失。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莖及莢。葉片染病初生黃白色至黃褐色小斑點,略凸起,後漸擴大,現黃褐色夏孢子堆,突破表皮散出褐紅色粉狀物,即夏孢子。深秋,從病斑上長出黑色的冬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冬孢子。嚴重的致葉片乾枯早落,影響產量。病原
Uromyces appendiculatus(Pers.)Ung. 異名U.phaseoli(Pers.)Wint.稱龐頂單胞銹,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系單主寄生菌。性孢子器叢生,淺黃色。銹孢子器叢生於葉背,杯狀,大小2-3mm,包被白色,邊緣破裂外翻,內、外壁上均生細瘤;銹孢子無色,也具小瘤,大 小18-36×16- 24(μm)。夏孢子堆黃褐色生在葉的兩面,直徑0.2-0.4mm,四周具殘存的破裂表皮;復孢子淡黃褐色,卵形或橢圓形,有稀刺,大小20-30×18人22(μm),芽孔2個不明顯。冬孢子堆黑褐色,冬孢子褐色,亞球形或廣橢圓形,光滑,大小25-35×20-25(μm),柄不脫落,與孢子等長、無色。寄生在扁豆、菜豆、綠豆等植物上。發生規律
南方該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夏,成為該病初侵染源,一年四季輾轉傳播蔓延;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侵入寄主形成銹子腔階段,產生的銹孢子侵染扁豆並形成皰狀夏孢子堆,散出夏孢子進行再侵染,病害得以蔓延擴大,深秋產生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夏秋兩季,尤其是葉面結露及葉面上的水滴是鏽菌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先決條件。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10-30℃均可萌發,其中以16-22℃最適。日均溫25℃,相對濕度85%潛育期約10天。扁豆進入開花結莢期,氣溫20℃以上,高濕,晝夜溫差大及結露持續時間長易流行,苗期不發病,秋播扁豆及連作地發病重。南方一些地區春植常較秋植髮病重。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種植抗病品種。(2)重病田實行輪作。
(3)加強栽培管理。
適期播種,,必要時可採用育苗移栽避病;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施肥,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適時灌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田間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穫後清除病殘組織,減少來年菌源。
(4)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 3000倍液、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隔15天一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