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名城遠眺

登大名城遠眺⑴ 衡漳淇澳匯元城⑵,想見唐時魏博營⑶。 宰相有謀銷鎮變⑷,將軍無算失牙兵⑸。 河分舊跡圖難考,路扼中原勢必爭。 欲見南山何處見,大伾峰秀午雲平⑹。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登大名城遠眺》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作者姓名】閻爾梅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登大名城遠眺

衡漳淇澳匯元城⑵,想見唐時魏博營⑶。

宰相有謀銷鎮變⑷,將軍無算失牙兵⑸。

河分舊跡圖難考,路扼中原勢必爭。

欲見南山何處見,大伾峰秀午雲平⑹。

作品注釋

⑴眺:tiào,望,往遠處看。大名:唐時原稱魏州,田悅任魏博節度使時改稱“大名府”。現在的大名縣,唐是元城、貴鄉兩個縣。

⑵衡漳:古水名,即漳水。淇澳:淇河的曲岸,此指淇河。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東。

⑶魏博:唐朝安史之亂後期出現在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之一,為籠絡河北降將,朝廷分別任命三個降將為三藩鎮節度使。這些原屬安史的叛將名義上歸順朝廷,實際上並不服從中央,各握強兵數萬,不上租賦,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⑷宰相句:作者原註:李絳事。李絳(764-830),字深之,贊皇(今屬河北)人。中唐時,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國勢漸衰。李絳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皇帝削藩平黨,並積極參與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所謂“銷鎮變”即指此。

⑸將軍句:作者原註:羅紹威事。羅紹威,字端己,唐末魏州貴鄉人。官魏博節度使,封鄴王。無算,不計其數。極言其多。牙兵,即親兵或衛兵,中唐以後節度使的私兵,是節度使專兵的產物。羅紹威繼任節度使後,厭惡牙兵專橫,欲除之而力不足,於是借朱溫之力,裡應外合,夷滅牙兵八千家,州城為之一空。而羅紹威勢力也就一蹶不振,受制於朱溫。

⑹大伾峰: 作者原註:大伾山在濬縣東。即今濬縣城東大伾山。午云:南方的雲。大伾山在大名城南 (當時濬縣屬大名府)。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為正南,因以為南方的代稱。

作品簡析

這是一首懷古詩。作者登上大名城,南望古魏州遼闊的原野,漳水、淇水匯入衛水流經元城——“路扼中原勢必爭”之地,唐朝末年在這裡就曾上演過一幕幕曲折的歷史劇,儘管“河分舊跡圖難考”,還是有很多歷史上興衰更替的場景浮現在腦際,這顯然是在借古諷今。最後兩句含有復明無望,但對清朝的統治仍不甘接受的意味兒,因而有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避世思想油然而生,秀麗的大伾山就是作者嚮往的地方。可見大伾山當時的名氣和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作者簡介

閻爾梅(1603-1662),明末清初文學家,字用卿,號古古,因先天耳長大,白過於面,又號白耷山人、蹈東和尚。江蘇沛縣人。崇禎三年舉人。清軍入關後,他參加南方弘光政權,做過史可法的幕僚,堅持抗清復明活動。十多年間,曾遊歷九省。晚年眼見復明無望,才回故鄉。曾參加復社,是其中重要人物,當時頗有盛名。他詩學李白,詩才若海,茫無涯涘;律絕二體,格律嚴謹,聲調雄渾。因歷經家破國亡亂世,遭際坎坷,所以詩多感時憤世,民族感情深厚,風格蒼涼剛健,當時頗有文名。有《閻古古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