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

疽,讀音為jū,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釋義】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疽 <名>

筆畫:10 四角號碼:0011

(形聲。從疒,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

⒈中醫指的一種毒瘡:癰~。

病名。指氣血為毒邪所阻滯,而發於肌肉筋骨間的瘡腫。見《五十二病方》。《靈樞·癰疽》稱:“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其特點為瘡腫深而重。宋以前之疽僅指無頭疽,自宋《衛濟寶書》始見有頭疽的描述。現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有頭疽如腦疽,發背,搭手等,初期頂如栗米,根腳堅硬,發癢發痛,日 後根盤漸大,膿頭漸多,色紅灼熱,潰破後,狀如蜂巢,一般屬陽證。若兼見神志不清,氣息急促等全身症狀,為癰毒內陷,屬危象,包括膿毒敗血證等類型。

無頭疽發於骨骼肌肉深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潰後易損傷筋骨,類似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簡介

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有關疽的解釋歷來不盡相同。

《內經》中癰疽為一切瘡瘍的統稱。歷代外科醫家根據各自的師承和經驗,將很多種現在看來屬性不同、治療各異的病都冠以“疽”名,如《內經》所說的“猛疽”是指鎖喉癰(頦部蜂窩組織炎)。

《醫宗金鑒》所說的“禽疽”是指背部的丹毒(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特點是病起突然,惡寒發熱,局部皮膚忽然變紅,焮熱腫脹,迅速擴大)。

《外科大成》所說的“調疽”、“敦疽”、“瘭疽”是指手部的疔腫等。再如患於腋中的腋疽(腋部淋巴結結核),生於股間的股陰疽(腹股溝淋巴結結核),發於脅肋的脅肋疽(胸壁結核、肋骨結核),現在按其性質分別歸入了瘰癧和流痰之中。瘰癧是一種多數發生於頸部的慢性感染疾患,結核累累如貫珠狀,特點為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痛,以後漸增大竄生,成膿時皮色轉暗紅,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相當於西醫的淋巴結結核。流痰是一種發生於骨與關節的疾病,特點為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後膿液稀薄如痰、不易收口,相當於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此外,還有發於乳房深部的乳疽,以及好發於四肢末端並可因皮肉壞死而致趾(指)骨節脫落的脫疽(相當於西醫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壞疽)。因其病因證治各有特點,現在分別歸入乳房疾病和外科其他疾病中。

中醫文獻中多根據初起有頭或無頭而把疽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現在中醫外科臨床實際中,一般也是這樣分類的。

分類

有頭疽

有頭疽(carbuncle),病症名。指生長於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後狀如蓮蓬蜂窩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癰。需注意與中醫的癰區別。

診斷要點

好發於項後、背部等皮膚厚韌處。多發於中老年人。

根據病程演化,臨床可分為三期:

初期患處起一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腫塊漸向四周擴大,膿頭增多,色紅灼熱,高腫疼痛。伴發熱惡寒、頭痛納差。

潰膿期腫塊進一步增大,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腫塊範圍常超過l0cm,甚至大於30cm。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膿腐漸盡,新肉開始生長,逐漸癒合。

整個病程約1個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潰膿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細胞80%一90%。應常規檢查血糖、尿糖。可作膿液細菌培養。

無頭疽

無頭疽是多種發生在骨骼與關節間的化膿性疾病的統稱。其特點是漫腫色白,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並能形成瘺管。如發於長骨者多損骨;發生於關節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證治全書》云:“陰疽之形,皆闊大一,根盤堅硬,皮色不變,或痛或不痛,為外科最險之症。”臨床上常見的附骨疽及環跳疽是無頭疽的代表性疾病,本節重點介紹。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

診斷要點

好發於2—10歲的男孩。多發於四肢長骨,發病部位以脛骨為主,其次為股骨、肱骨、橈骨。

發病急驟,先有全身不適,寒戰,高熱達39℃一40℃,口乾,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徹骨,1—2日內即不能活動。繼之皮膚微紅微熱,胖腫骨脹。如發生在大腿部時,紅腫則不易覺察,病變的骨端具有深壓痛和叩擊痛,可作為本病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大約在發病後3—4周化膿,此時身熱持續不退,局部色紅胖腫.骨脹明顯。潰膿後,膿出初稠後薄,淋漓不盡,不易收口則成竇道。患處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藥線或探針探之,常可觸及粗糙死骨,此時即轉為慢性附骨疽。此後常反覆發作,流膿,瘺管經久不愈,或時發時愈,竇口周圍常並發濕瘡、膿皰以及色素沉著。竇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塊,也可能是數小塊,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須待死骨排出,瘡口方可癒合。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計數高達30X1曠幾以上,中性粒細胞在80%一90%,血沉加快,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99m鎝—MDP、‘?鎵骨顯像對早期診斷本病有幫助。X線攝片常在發病2周左右在於骺端顯示有模糊區和明顯的骨膜反應,並可見囊腫狀的軟組織陰影,數周后可有骨質破壞影象,周圍骨萎縮,死骨和空殼形成,以後可見硬化的死骨陰影。CT檢查較X線檢查可明顯提早發現病灶,並可清楚地顯示軟組織的變化,可明確炎症位置。

治療方法

1.內治

①火毒凝結證:清熱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飲加減。

②熱勝肉腐證:和營清熱,透膿托毒,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減。

2.外治

初起用金黃膏或金黃散,以冷開水或醋等調成糊狀外敷。熱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摻藥均可用紅靈丹或陽毒內消散。

辨證論治

1.火毒凝結證:清熱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飲加減。

2.熱勝肉腐證:和營清熱,透膿托毒,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減。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七餘切《集韻》千餘切《韻會》七餘切,音苴。《說文》久癰也。《醫書》癰者,六腑不和之所生。疽者,五藏不調之所致,陽滯於隂則生癰,隂滯於陽則生疽。《左傳·襄十九年》荀偃癉疽《注》癉疽,惡創。《疏》疽癰也。《史記·孫吳傳》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正字通》癰之深者曰疽。疽深而惡,癰淺而大。
又《集韻》子與切《正韻》再呂切,苴上聲。《集韻》㾛疽,癢病。

同音漢字

展開

拼音是ju的漢字共有182個,如下:
桔|舉|巨|局|具|距|鋸|劇|聚|菊|矩|沮|拒|懼|鞠|狙|駒|據|俱|咀|疽|踞|炬|倨|醵|裾|屨|犋|窶|颶|鋦|椐|苣|琚|掬|榘|齟|趄|莒|雎|遽|橘|踽|櫸|鞫|鉅|詎|局|倶|僪|冣|凥|劇|勮|匊|圧|坥|埧|埾|壉|姖|娵|婅|婮|寠|屨|岠|岨|崌|巈|弆|忂|怇|怐|愳|懅|懼|拠|挙|挶|揟|據|擧|昛|梮|椇|椈|檋|櫸|欅|歫|毩|毱|泦|洰|涺|淗|湨|澽|焗|爠|犑|狊|珇|痀|眗|砠|秬|窶|筥|簍|簴|籧|粔|粷|罝|耟|聥|腒|臄|舉|艍|菹|萭|葅|蔞|蒟|蓻|蔞|蘜|蘧|虡|蚷|蜛|螶|襷|詎|諊|豦|貗|趉|趜|跔|跙|跼|踘|蹫|躆|躹|輂|邭|郥|郰|郹|鄒|鄹|鉅|鋦|鋸|鐻|閰|陱|颶|駏|駒|駶|驧|鬻|鮍|鮔|鮍|鴡|鵙|鵴|鶋|鶪|鼰|鼳|齟|句|拘|居

拼音是j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