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當陽歷史悠久,是荊楚重鎮、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因位於荊山山脈之南,取山南為陽之意,故名當陽。當陽古為權國,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秦始建當陽縣,屬南郡,當陽建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西漢初屬臨江國,後稱江陵縣。西漢景帝中元年間,析江陵復設當陽。晉改長林,南北朝時為當陽,後鏇改鏇復。唐後隸屬迭有變更,而縣名稱基本未變。1948年7月,成立荊當縣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5月,荊當分設,成立當陽縣人民民主政府,後改為當陽縣人民政府,隸屬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當陽撤縣設市。當陽縣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當陽市從198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併,當陽市隸屬宜昌市。
行政區劃

當陽市版圖面積含草埠湖為2159平方公里。2006年末總人口48.32萬人,城鎮人口14.28萬人,年常住人口47.6萬人。截至2007年12月31日,當陽市轄3個街道(玉陽、壩陵、玉泉、)、7個鎮(兩河、河溶、淯溪、廟前、王店、半月、草埠湖)。共有18個居委會、158個村委會。
人口
漢族為居住的主要民族,另有土家族、回族、苗族、滿族、蒙古族、侗族等散居少數民族18個,人口共2070人,占總人口的0.45%。
地質氣候
地質

當陽位於黃陵背斜東部,地跨鄂西隆起構造帶及江漢平原沉降帶,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從古生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期的地層均有分布。乾溪棗林一帶出露的三迭系淺海相灰岩最為古老,是最早上升成陸地的部分。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地殼發生差異升降,長達百餘公里的遠安地塹,延伸至玉陽城區以北,玉泉山升高長達70餘米。本區地層以白堊系磚紅色砂岩、紫色泥岩和第四紀沉積物為主,侏羅系紫紅色泥岩或黃色泥岩、泥質粉砂岩(夾煤層)以及石灰岩亦有較大範圍的分布。
市境地處荊山山脈向江漢平原延伸地帶,余脈綿延起伏,構成東、南、西、北四面環山。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勢若建瓴,漸次敞開,略似一個不完整的河谷盆地,故有“當陽盆地”之稱。境內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景象萬千,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兼而有之。其中山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4.83%,丘陵、崗地占56.43%,平原占28.74%,構成了“六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格局。境內一般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西北部巒峰、破石垴、棗林崗、清溪山一帶,峰巒重疊,溝壑縱橫,屬荊山邊緣,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東北、西南部為海拔100~500米之間的低丘、崗地。東部和東南部是開闊的沮漳河沖積平原,屬江漢平原的一部分,海拔100米以下。最高峰是與遠安縣交界的南包,海拔高度1087米。最低處是兩河鎮黃家場一帶,海拔高度44米。全市有山峰93座,海拔在150~1100米之間,較有名的有玉泉山、雲夢山、錦屏山、玉陽山、方山、綠林山、紫蓋山等。
河流
全市有大小河流35條,以沮河、漳河兩水係為主幹。河流密度為0.243公里,流域面積3964.9平方公里。沮、漳河為過境客水,由北向南,分別環東西兩側縱貫市境,至兩河口匯成沮漳河,南下流經枝江,然後在荊州市注入長江。其他河流33條,流域面積在30~250平方公里的有17條,河道總長524.55公里;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16條。
氣候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兼有南北過渡的特點。 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3%。年平均氣溫為16.4℃。一月平均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為-15.6℃(1977年1月30日)。七月平均氣溫28.3℃,極端最高氣溫40.9℃(1966年8月4日)。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日數為242天,年均總積溫5241℃。酷暑和炎熱在本市出現不十分明顯,且維持時間不長。無霜期為268天左右。 雨水充沛,宜於農耕,但降雨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999.9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37.0毫米,乾旱指數為0.85,屬濕潤地帶。降雨多集中於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全市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20天。歷史上降雨最多年份(1983年)雨日為123天?,降雨量1544毫米。最少年份(1966年)雨日為109天?,降雨量539.1毫米。最大暴雨日發生於1974年7月8日,一天之內降水158毫米。持續降水日數最長為17天,連續無降水日數為40天。降水量在空間分布上,山地、丘陵多於平原,北部多於南部、東部少於西部。據歷年氣象資料表明,降水量的可靠程度:鞏河1048毫米、泉河1021毫米,為最多;河溶984毫米、半月936毫米,偏少。 本市處於中緯度西風帶,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春秋兩季則多偏東風。8級以上大風,以春季多,秋冬季少,年平均大風日數6次,最多年份(1960年和1961年)22次,最少年份(1975年)沒有大風。 春季多低溫寒潮,秋季多寒露風等。常有春旱、伏旱、伏秋連旱、冬旱和梅雨等災害性天氣。1971-2002年資料顯示為:春旱三年一遇、伏旱三年一遇、伏秋連旱六年一遇、冬旱十年五遇、旱澇同年十年二遇、澇年四年一遇、強寒潮四年一遇、春寒潮降溫五年二遇。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市土地資源面積為205426.98公頃(折2054.3平方公里)。當陽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由於地勢起伏程度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且地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均有分布。山地多在海拔500米以上,土地利用以林地居多,耕地次之。農業以水、旱糧食作物為主,兼有果、茶特等多種經濟作物;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區,土地利用方式以糧、油生產為主,兼有果、茶、牧等多種經濟作物;海拔在100米以下的東南平原地區,是當陽糧、棉、油生產基地。該地區集鎮較多,交通方便,經濟發達,土地利用率高。
礦產資源
當陽地下資源,經地質、石油、建材、燃化部門多次勘探,已知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鈷、銀、鉈、鎘、硫鐵礦、石膏、玻璃用石英砂、高嶺土、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方解石、磚瓦用粘土、建築用砂等7大類20餘種。
生物資源
植物
森林植物有松樹、櫟樹、杉樹、樟樹、楊樹、苦楝、油桐、烏柏、黃楊、寶塔柏、月月桂等117科,419種,以馬尾松、栓皮櫟最為普遍。珍稀品種有鐵針杉、銀杏等。
動物
動物種類多樣,有各類動物378種,其中飛禽類49種、野獸類25種、水生動物類44種。家畜家禽類有豬、牛、羊、馬、驢、騾、雞、鴨、鵝、兔等,野生動物類有大鯢(娃娃魚)、水獺、鹿、獐、麂、虎、野豬、松鼠、蜈蚣等,其中清平豬、大堰牛、雙蓮雞等為湖北省地方優良品種。魚類有13科54種,經濟魚類中,以青魚、草魚、鰱魚、鯉魚、鯽魚、鯿魚、魴魚等為主,名貴稀有魚類有鱖魚、團頭魴、鳥鱧等。
經濟
農業

以綠色食品為主的特色農業占全市農業經濟總量的份額達68%,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黃豆、綠豆、粟谷、紅苕、高粱、蕎麥、 豌豆、蠶豆、棉花、油菜、芝麻、花生、向日葵、蓖麻等233種。特產資源有9項、43類、360種,主要是玉皇李、仙人掌茶、雙蓮荸薺、糜城藕等。
工業
主要以菸草、建材、紡織、化工、能源等為支柱產業。
科學教育
科技

08年全年獲批宜昌市級及以上科技項目11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7項,宜昌市級3項。獲得宜昌市級及以上科技成果登記10項,科技成果獎勵2項。引進推廣農業種植新品種40項、新技術105項、新模式30項。申報國家專利85件,授權66件;其中,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5件。
教育
全市有各類中國小校66所;其中:國小38所,國中14所,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職業學校1所,特殊學校1所。幼稚園37所。
文化醫療
文化
全市有廣播電台、電視台1座,已通廣播村156個。 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館藏圖書11.12萬冊。擁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處71個,全年各景點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9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73億元。
醫療
08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8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全市體育健兒年內在省級各類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枚、銀牌1枚、銅牌2枚。
交通
當陽交通發達。城區距三峽機場50公里;焦枝鐵路、襄石複線穿境而過,設有目前湖北省縣市級最大的火車站;漢宜、荊當、荷當、窯馬公路縱橫交錯,途經當陽的荊宜高速公路正在興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小靈通信號覆蓋全境。
08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2741.8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622.55公里。
環保
全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664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2.39%;城區道路面積289萬平方米,排水管道長度116公里;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53.93%、62.41%。
08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量942.4萬噸,排放達標率為90.83%;工業廢氣排放量602847萬標立方米,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4424噸,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為99.7%;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54.26萬噸,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44.97%。全市擁有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33公頃。
旅遊

玉泉寺鐵塔、馮山遺址、糜城遺址、季家湖城址、磨盤山遺址、長坂坡盆景園、襄西革命烈士紀念碑館、關 陵、月亮河旅遊度假區、關公文化園、當陽百寶寨風景區、佛教聖地--玉泉寺、三楚名山--玉泉山、度門寺、三國古戰場長坂坡、百寶寨岩屋群、趙家湖古墓群、漢武烈侯周將軍—周倉廟、東周楚國重要城邑—麥城遺址、鬼谷子隱居處——鬼谷洞
人文歷史
當陽歷史悠久,是荊楚重鎮、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境內趙家湖、馬家林、劉家河、楊家河等地,先後發掘古遺址、古墓群。出土文物證明,在新石器時代,沿沮、漳河流域,已形成原始社會群落,開始農牧業生產。當陽人文薈萃。王粲、杜甫、張九齡、孟浩然、元稹等詩人都在當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