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得來
獎項以19世紀劇作家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Büchner,1813-1837)命名,最初的獎勵對象是“為德國文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德語作家、詩人、藝術家、演員以及歌手”。
歷史沿革
在1933年至1944年納粹政權統治德國期間,該獎項被迫中斷。1945年才恢復頒獎。1951年,黑森州文化部、達姆施塔特市政府共同決定,將畢希納獎改為單純的文學獎,並授權“德國語言文學院”(DeutscheAkademiefürSpracheundDichtung)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黑森州政府和達姆施塔特市政府有權向畢希納獎評獎委員會推薦候選人。在1958年最終定稿的頒獎章程中,畢希納獎被定義為“頒發給用德語寫作並表現突出的作家和詩人,獲獎者本人要對現今德語文學界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的文學獎項。現在,畢希納獎的獎金已經高達4萬歐元,黑森州政府和達姆施塔特市政府各承擔畢希納獎的一半的組織費用。每年,德國語言文學院都會在其所在地達姆施塔特舉行頒獎儀式。
獲獎者
2000年弗爾克·布勞恩(VolkerBraun)
2001年弗里德里克·邁勒克爾(FriederikeMayröcker)
2002年沃爾夫岡·希爾畢西(WolfgangHilbig)
2003年亞歷山大·克魯格(AlexanderKluge)
2004年威廉·格納齊諾(WilhelmGenazino)
2005年布里吉特·克羅納沃爾(BrigitteKronauer)
2006年奧斯卡·帕斯托爾(OskarPastior)
2007年馬丁·莫澤巴赫(MartinMosebach)
外國文學獎項
對諾貝爾文學獎大家都有所耳聞吧?那么,國外還有哪些文學獎項呢?讓我們一起來盤點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