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書

甲骨文書

這些甲骨上的文字記錄,當時本是備稽查的檔案性資料,還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作為中國書史研究,這些以甲骨為文字載體的甲骨文書,又具有起源時期書籍的意義,故歷來書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辭看成是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甲骨文書

甲骨文甲骨文
是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 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甲骨文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正文

中國初期書籍形式之一。甲骨是龜甲和獸骨的合稱。殷人乃至於西周人,都很重視占卜。舉凡征伐、狩獵畜牧、農事以及災害、疾病、祭祀等,進行之前通常都要求神問卜。甲骨便是用於占卜的工具。占卜之前,將龜腹甲和牛肩胛骨進行刮削整治,然後在龜甲或獸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或鑿出棱形的淺槽。占卜時把要問的事情先向上帝講清,而後用燒著的木枝在深窩的中間或淺槽的邊緣燙灼,於是在甲骨的正面就會出現不同形狀的裂紋,這就是卜兆。據說上帝的旨意就從這些卜兆中顯現出來。卜人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橫斜、隱顯等判斷吉凶。占卜完畢,把占卜的時間、卜人的姓名、問卜的事項、占卜的結果以及事後應驗的情況等,用文字記刻在卜兆的附近。這種文字就稱為甲骨文。根據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先後出土的大批刻有文字的甲骨和陝西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辭,可知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期,有文化的上層人物,已有利用甲骨進行占卜和刻寫占卜記錄的習俗。這些甲骨上的文字記錄,當時本是備稽查的檔案性資料,還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但作為中國書史研究,這些以甲骨為文字載體的甲骨文書,又具有起源時期書籍的意義,故歷來書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辭看成是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配圖

相關連線

各種出土文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