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造就孩子

用智慧造就孩子

《用智慧造就孩子》講述了:把學習當做人生的第一需要。會學習是一個人的真正看家本領,人的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和學習的恩澤。不學習,就享受不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成就感;不學習,就不懂得勞動是幸福的道理,就不會享受勞動;不學習,就不能自覺遵紀守法,難免犯錯誤貽誤終身;不學習,就不能自覺維護和珍惜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險。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把學習當做人生最大的樂趣,也把學習當做回報父母和老師的最好方式。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如果不把學習當做人生的樂趣,我們又怎么學得進去?我們提倡把學習當做人生最大的樂趣,這種學習樂趣一定要是健康而有積極意義的,而不能是為了消遣娛樂而讀書,也不能是為了消磨時光而讀書。如果為了消遣、為了消磨時光才去讀書,這樣的讀書學習肯定是不可能消除煩惱、娛樂身心的。學習是為了報效祖國,實現人生的價值,我們應當把學習當做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以高度的使命感對待讀書學習,這樣的學習才能有動力,才能真正持久,才能有成效。越是勤於學習的人,接觸的東西越多,研究的問題越深,越會感到知識的不足,也就越愛學習。而不愛學習的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越不想學習,也就越學不進去。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熱愛學習可以拉近親子距離和融洽師生關係。

作者寫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引導老師高高興興地工作,引導家長正確地教育和關愛孩子,引導學生幸福快樂地學習。讓老師幸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快樂,這才是真正和諧的教育。

在品味中思索,我們就會感受到,做一個優秀的老師,需要對教育永葆激情,需要對教育有一種痴迷。做一個具有教育理想主義情懷的老師,就要自覺地拒絕世俗強加於教育的種種枷鎖,在應試的夾縫中為孩子將來的成長爭得儘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萬萬具有理想主義情懷的老師則完全可以形成一股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來創造我們美好的未來。

在品味中思索,我們就能體會到,做一個幸福的家長,不僅僅需要付出愛心、時間和精力,更要講究方法,走進孩子心靈,和孩子同喜同憂,做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功中享受我們付出的快樂!

在品味中思索,我們就能體會到,只要我們的學生熱愛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不斷地獲得學習中的成功和喜悅,就一定能做一個快樂的學生

編輯推薦

教師越來越難當,學生越來越難教,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衝突,社會不正之風對學生影響太大,高考的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

面對當前的教育,面對未來的要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觀念、方法和行為,在品味中思索,在思索中前進……

關愛孩子是教育的智慧,對孩子有耐心是教育的智慧,寬容孩子的過錯是教育的智慧,教育中多一點幽默是教育的智慧……

圖書目錄

開啟智慧篇

1學校管理寓言二則

2教育的本質是愛

3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獅子”

4鋪就學生通向幸福的心路

5育人先暖心

6教育的方法決定著學生的未來

7溫和的力量

8別讓人文情懷成為生命的一個缺口

9關愛學生的健康和生命

10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11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方法

12教學在反思中臻美

13幸福著學生的幸福

14教育的“表情”

15教育的智慧

16享受教育

儲蓄幸福篇

17為孩子的精神“補鈣

18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19家長怎樣懲戒孩子

20教育孩子的藝術

21家長“三慎”

22家長如何愛孩子

2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24指導孩子正確交友

25如何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26讓孩子自由成長

27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28煲好孩子的“心靈雞湯”

29讓家教的光芒溫暖孩子的夢想

30享受教育的幸福

享受學習篇

31優秀是這樣煉成的

32做最好的自己

33成功並非你想像的那么難

34不可含怒到日落

35善行無疆

36堅持走自己的路

37讀書是一種責任

38探尋書山捷徑

39享受學習

40讓生命的天空永遠高闊

文摘

開啟智慧篇

1學校管理寓言二則

校園圍牆有多高

有這樣一則寓言: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裡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於是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增加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了,於是他們又決定將高度再增加到30米。

沒想到隔天袋鼠居然又全都跑到外面來了。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增加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在閒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時下,不少學校為防止學生夜晚翻牆外出,不斷加高圍牆,在圍牆上栽玻璃刺,拉鐵絲網,像管理囚犯一樣管理學生,而我們仍不時聽到有學生因翻爬圍牆而受傷的訊息。學校為此方法用盡,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學生深夜翻牆外出,大多是到網咖上網。幫助學生戒除網癮,是比加高校園圍牆、栽玻璃刺更重要的事。

青少年上網成癮的問題,已引起社會高度重視。據報載:全國政協委員海飛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設立“青少年網路心理導師”新職業》的提案。他認為,設立“青少年網路心理導師”這一職業,將加強對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研究,制定涵蓋學校、家長、學生的多層次網路成癮預防計畫,編制一套系統、科學的課程,對計算機教師、心理諮詢師等相關人員進行系統、規範的培訓,切實為網路時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服務。

怎樣戒除學生的網癮?關鍵在於研究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享受學習,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所以說,學校與其加高圍牆、栽玻璃刺,不如加強對戒除學生網癮的研究和治理。

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教育的管理是什麼?是抓住事關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本”“重”“急”。

誰是名師

有一則寓言講的是,魏文王問名醫扁鵲:“你們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的醫術最高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高,仲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道:“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聲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聲只及於本鄉里。而我扁鵲治病是治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束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動作,所認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聲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教育也是如此。我們的學生身上也有很多“病”,是在“病”發之前治,是在“病”發之初治,還是“病”發之後治?

事後教育不如事中教育,事中教育不如事前教育,可惜大多數老師和家長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學生犯了嚴重錯識時再來處理,往往為時已晚。我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尤其要注意這點!

處理問題的高手沒有預防問題的高手高明!

2教育的本質是愛

看,有個“壞孩子媽媽聯盟”

據報載,烏魯木齊市誕生過一個“壞孩子媽媽聯盟”,“聯盟”的媽媽們對那些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壞孩子”給予了真誠的關愛,拋開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養、鍛鍊他們的生活能力。

媽媽們編寫了一套“壞孩子媽媽聯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們一起玩耍,言傳身教,培養和提高孩子學習、協作、社交、適應以及堅持的能力。媽媽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接觸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變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變了。

為什麼一群被專門從事教育的老師放棄的“壞孩子”們,卻被“壞孩子媽媽聯盟”改變了?答案很簡單,因為“壞孩子媽媽聯盟”愛他們的孩子,是愛心讓曾經的“壞孩子”獲得新生。那么,與“壞孩子媽媽聯盟”相比,是不是我們的老師不愛自己的學生呢?

據2006年5月10日《光明日報》載:有關部門對5所學校的120名老師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有這樣一道題:“你熱愛學生嗎?”90%以上的調查對象回答“是”。然後又對這120名教師所教的學生問卷調查:“你體會到老師對你的愛嗎?”回答“體會到”者僅占10%。

90%與10%,反差如此之大,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呢?

要把愛的情感轉化為愛的行為。絕大多數老師都是愛自己的學生的,但是這種愛可能僅僅是愛學生的一種樸素的情感,換句話說,從思想情感上來說,90%以上的老師是熱愛學生的。但是,從愛的整體來看,僅有愛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愛的行為。愛的情感是愛的基礎,是愛的動力和源泉;愛的行為是愛的過程,是具體可感的實施愛的行為方式。只有把愛的情感轉化為愛的行為,教育才會脫離空洞的說教,才會有效果。

要把愛的情感演變為愛的藝術。愛學生,不是溺愛,不是縱容,也不是苛求。它是對學生喜、怒、哀、樂、驚、懼的理解,是對學生痛苦與憂傷的同情,是對學生個性與現實的尊重,是對學生言行與心靈的信任,是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心,是對學生無知與過錯的寬容,是對學生品德與學識的要求,是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奉獻……這些愛的表達,拒絕直白,而要講究愛的藝術,這樣才能使學生樂於接受,否則,學生會無視甚至敵視老師的愛的行為,將老師的愛拒之千里。

愛的藝術核心是師生心靈的共振。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愛,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成為學生心靈不設防的朋友。肖復興曾經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書。僅僅看封面是不夠的,因為很可能看見的是最好看的也是最表面的部分;僅僅看大家都翻過的那幾頁也是不夠的,因為很可能只看見手指翻動書頁留下的髒兮兮的痕跡。要真正認識一個學生,就要打開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看下去,一直仔細看到最後一頁。如果書中有用錯的字或標點符號,你要幫助他修改過來;如果書電有精彩的段落,你應該為他高興並喝彩;如果書中出現的是斷層,需要你替他補充,你要和他一起創造新的內容。”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情感歷程、心理健康狀況、交友情況等。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有方法地、有策略地實施愛的行為,在愛中走近、走進學生的心靈,也贏得學生的心靈。當學生願意把他的痛苦和歡樂,把他的憂傷和愉悅,把他的情感和心事,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告訴老師的時候,老師的愛的付出才可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是老師愛的藝術中的關鍵。要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老師愛的滋潤,愛品學兼優的學生,也愛那些“問題學生”。特別是那些為數不少的單親、離異、重組家庭的學生和那些性格內向、心理封閉、身體殘障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關注、溝通、交流和愛護。在教育中,如果僅僅喜愛優秀學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對待“問題學生”,老師的愛是不會被大多數學生認同的。

老師要學會愛的藝術。只有願愛、能愛、善愛學生的老師,才能在付出愛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接受老師的愛,珍惜老師的愛,並以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對待自己身邊的人、事、景、物。

讓我們來重溫一個溫馨的故事: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學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幼稚園里的一個4歲女孩在花房裡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從容地往外走。

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批評她,但他很想知道這個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完我就把花送回來。”

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著小女孩,在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生長的土壤和生命的“補丁”

時常聽到有些老師怪學生不聽話,恨鐵不成鋼;也常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對孩子的未來憂心忡忡。其實,當老師的和做父母的大可不必如此悲觀。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

《參考訊息》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國小教書。由於講不清數學題,她不到一周就被學生轟下講台。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有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她裁剪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了,品質也過不了關。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許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么快得了?

就這樣,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乾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抱怨。

30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她開辦了殘障學校,再後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成為了一個擁有幾千萬元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么有信心呢?母親告訴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養麥種子一定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女兒流淚了,她明白了,實際上,母親恆久不絕的信念,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她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

事實上,只要老師相信學生,父母相信孩子,因材施教,孩子就一定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也許他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學,但他一定能有他自己滿意的出息。

當然,當學生找到合適的生長土壤後,他的成長也不會一帆風順,他還會面臨很多的挑戰,還會受到意想不到的創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