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水溝遺址

甜水溝遺址

甜水溝遺址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中,發現遺物181件,還有直刃、凹刃、凸刃刮削器等,以及野生動植物化石。甜水溝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們了解和確定陝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極為重要。

基本信息

簡介

甜水溝遺址甜水溝遺址

甜水溝遺址位於陝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發現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大荔人”。大荔人頭骨化石粗壯,眉脊發達,前額後傾,帶有明顯的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體質特徵,與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頂骨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狀,鼻骨窄長,眼眶近乎方形,雖然顴骨較為朝前,可是吻部並不突出,腦容量達1120毫升,這些特點又比北京猿人進步。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已發現石製品800多件,主要是形體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與雕刻器等。還有古菱齒象三門馬犀牛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發現。

古人類化石保存狀況完好,在中國及東亞地區早期人類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豐富的石製品與哺乳動物化石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特點及其古環境背景。

考古發掘

甜水溝遺址甜水溝遺址
1978年3月21日,陝西省水利局劉順堂同志在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溝東崖洛河三級階地的礫石層中,發現了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頭骨化石,其總的特點是粗壯、厚實、骨壁較厚.頭長目低矮。具體為眉脊粗壯,較北京人稍低,比馬壩人顯著高突;額骨低平,傾斜角度甚至比北京人還小;骨板較厚,有些骨板的厚度與爪哇人、北京人相近或更厚;頂骨相對較大,頂結節發育,枕骨隆突位置下移,頂枕部較高,腦量較大,這些比北京人進步得多,與馬壩人相近似;而其脊間的眉間部分最寬厚、面骨特低矮等則又是與其它人類化石不同的特點。經國家古人類學者多方考證,確定為早期智人中的較早類型,約在20萬年左右,屬中更新世末期,是我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的一個代表。因發現在大荔,故命名為“大荔人”,其遺址命名為“甜水溝遺址”。

歷史意義

甜水溝遺址甜水溝遺址中“大荔人”遺骨
甜水溝遺址的發掘和“大荔人”它的發現,得到了許多我國過去在古人類學上難以得到的形態細節,填補了我國古人類研究的一大空白,其完整性為我國罕見、世界少有,對研究我國古人類演化很有價值。1978年至l98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班及大荔縣文化館、文管會又在此進行了兩次發掘和野外調查,發現了大量石器和獸骨化石。目前還正在對“大荔人”作進一步的研究。

渭南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