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鼢鼠

甘肅鼢鼠

外形與東北鼢鼠相似。系體型較小的鼢鼠。成體體長l50~165mm。屠長29~31mm,有密毛。四肢較弱小,前趾和爪較其他鼢鼠細弱。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甘肅鼢鼠甘肅鼢鼠
外形似中華鼢鼠,體長180毫米左右,尾較短,稍超出後足長。鈍,小,耳殼退化,僅留外耳道,且被毛掩蓋,尾不甚長,除被稀疏短白毛外,幾全裸露,前肢爪強。第3趾爪最長。後肢細而爪較小,但也與體長成比例。被毛短密。頭自鼻吻基部斜向眼前為白色塊斑,此斑在眶前束縊,向後擴大與中央映灰,邊緣毛尖白的橢圓形斑相結合,外形似較大的亞鈴狀,或像鳥類骨丁雞的額板狀;尾幾乎裸出,散生稀疏短白毛;額基斜向眼前白色,束縊後復向上至頭頂為中間暗褐,周邊白色塊斑相連構成不對稱的啞鈴形白色塊斑;頰棕褐色,頸背至尾基為帶光澤的棕褐色;耳區暗棕褐,觸鬚黑白相雜,較其它鼢鼠形長而數多;眼後偶有須狀長毛一或二根;體部石板灰色,喉以下胸腹部至肛毛色暗灰,具霜樣棕白或淡棕褐色毛尖。頭骨後枕骨區較低,顱後部向外突不呈截切狀,眶骨邊緣不向外突,二顳嵴合併成矢狀嵴,鼻骨後端不尖,與前額骨前端平直相接。

生態特徵

甘肅鼢鼠的生活習性與其他鼢鼠類同,在地理分布方面高限同其他鼢鼠,而低限較其他鼢鼠要低。棲地主為農田、草原、河穀草甸。甘南草原較多。洞道較為複雜,有住室,糧倉、便所。住室較深,為洞道擴大部分,內有由枯草莖、葉作成的窩室。有貯糧食習性。冬不蟄眠。從貯食判斷,大多數是就地取食,而貯糧又與棲所附近所見糧食作物一致,有豆類、小麥、青稞、馬鈴薯等。5-9月為繁殖期,6-7月為生育高峰。年繁殖2次,每次2-4仔,最高為8仔。

分布範圍

本種僅見於臨潭縣及其附近地區。

防治方法

華北、西北地區的民眾捕捉鼢鼠時,常用地箭、弓箭法。地箭弓箭必須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齊,洞頂的地面要剷平。弓距洞口約15厘米;若是地箭要安3箭,箭與箭之間相隔3.3厘米。箭頭不要露入洞中,箭射下之後,要恰在洞
甘肅鼢鼠甘肅鼢鼠

道的正中位置。弓形夾捕打法:常用1、2號鼠夾效率較高。方法是先通開食眼,留作通風口。順著草洞找到常洞,在常洞上用鐵鏟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使兩邊來的鼠均能被夾住,再在鼠夾上輕輕撒些鬆土,把夾子用細鐵絲固定於洞外的木樁上。最後,用草皮將洞口蓋嚴。若鼠被夾住,夾上的鐵絲就繃得很緊,容易發現,也不被鼠或其他動物將鼠夾拖走。用毒餌殺鼢鼠時,各種殺鼠藥物均可使用。誘餌法毒殺鼢鼠的關鍵是投餌方法。這裡介紹兩種方法:開洞投餌法:在鼢鼠的常洞上,用鐵鏟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下洞口不宜過大),把落到洞內的土取淨,再用長柄勻把毒餌投放到洞道深處,然後將洞口用草皮嚴密棚住。這種方法在較緊實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插洞投餌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時,不要用力過猛,插到洞道上時,有一種下陷的感覺。這時不要再向下插,要輕輕轉動木棒,然後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數量的毒餌,投入洞內,然後,用濕土捏成團,把洞口堵死。這種方法在鬆軟的草地上使用較好。毒殺鼢鼠的時間,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最遲也不能超過6月中旬。在水源較近的地方,用噴灑法消滅鼢鼠,效果較好。檢查滅鼠效果時,常用開洞封洞法。滅鼠前後的間隔5-10天。由於這種方法的自然滅洞率很高,應設對照區來校正滅效

發生消長規律

一年只產1胎,每胎2~5仔。一般4月份開始有幼鼠出現,5、6月份達到高峰,幼鼠出生後30~45天與母鼠分居,獨立生活。9月份後亞成體比例下降,種群主要由成體I組構成。

除新生個體的補充外,影響甘肅鼢鼠種群數量的環境因素為大雨後的直接淹灌;低溫、乾旱造成的食物短缺;農田耕作對棲息環境的破壞以及天敵的捕食(李曉晨等,1991)。

為害特點

其分布區較狹窄。西達岷山,東至大別山,北到秦嶺,南抵長江。它是我國特有鼠種,對農牧業的為害較大。春季挖食種子和越冬植物,如苜蓿的根,為害幼苗。秋季儲糧期,將大量的糧食和作物搬入倉庫,馬鈴薯、豆類的損失最為突出。一個洞系儲存的馬鈴薯可達幾到幾十千克。對當地的藥材生產也構成極大為害,天麻、黨參、牛膝等損失10%~20%。在冬季還啃食樹根,如松樹、漆樹及豆科林木。在四川嵐皋縣,高密度地方達150隻/ha,二年生的漆樹苗被害率達48.6%。在灌溉區,其洞系還造成水渠跑冒滲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