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瑤山鱷蜥為卵胎生爬行動物,體近圓柱狀略扁,頭似蜥蜴,軀體、棱脊、尾部則似鱷魚,長約20—30厘米,四肢粗壯有力,體背深褐黑略帶黃色,腹部蛋黃色帶棕色或橙黃色,鱗片光滑。生活習性
瑤山鱷蜥棲息于山地溪流,半水棲型。 瑤山鱷蜥適生於大山小沖溝中;喜棲在有喬木林,林下有喬灌木藤蔓,地表植被潮濕陰涼,透光度在20%左右,有流水的積水窩附近。平時臥於小樹枝上(故又名大睡蛇),一受驚擾,便從樹上跳入水中躲藏。
瑤山鱷蜥食性複雜,以小青蛙、蚯蚓、螞蚱、金龜子、蜻蜓、蟑螂等為主。
每年l0月至翌年3月,為鱷晰冬眠期。鱷蜥為卵胎生繁殖的動物,每年夏秋交配。受精卵在母腹中發育,第二年4月左右產出,剛生出的小鱷蜥,就能獨立生活。
發現過程
1928年―1929年間,中山大學生物系考察隊前往廣西大瑤山,在今廣西金秀縣羅香鄉瓊武村採得28條似蜥蜴,尾巴卻像鱷魚的爬行動物。其中2號送給德國柏林動物博物館, 1930年由德國人Ernst Ahl發表為新科、新屬、新種,拉丁學名是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1930。屬名由Shin和saurus兩字組成,Shin是當時野外工作領隊教授辛樹幟( S.S.Sin )的姓氏,saurus是蜥蜴,表示對辛樹幟教授崇敬之意。種名crocodilurus以此種蜥蜴外貌頗像鱷魚而名。由於鱷蜥發現於瑤山,故以後多以瑤山鱷蜥相稱。分布
長期以來,鱷蜥被認為僅分布於廣西大瑤山地區。上世紀80年代相繼在廣西東部又發現鱷蜥分布區。2001年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的黎振昌教授在粵北的韶關市曲江縣羅坑鎮省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了鱷蜥。這是國內首次報導鱷蜥在廣西以外的地區發現分布。2003年,越南Le Khac Quyet和德國Thomas Ziegler在HAMADRYAD雜誌報導2002年5月在越南東北部廣寧省( Quang Ninh Province )安圖自然保護區( Yen Tu Nature Reserve )海拔600~800 m山區的常綠闊葉林帶採到鱷蜥,這是在中國以外發現鱷蜥的首次報導。因此,鱷蜥不再是中國特有種。
生存狀況
瑤山鱷蜥是中國珍稀的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廣西的賀州、昭平、金秀等縣的少數山區以及廣東韶關曲江等地,現存數量不足300隻。由於受當地經濟發展、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加上其自然繁殖率、幼仔保存率不高和生存環境不斷惡化,該物種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2002年至2004年,科研人員在兩廣境內進行資源考察,查實兩省(區)僅存活800至900條瑤山鱷蜥,為1992年考察統計3000條的30%甚至20%,已瀕臨滅絕。面對瑤山鱷蜥瀕臨滅絕的現實,為了拯救這個世界珍稀物種,在社會各界的關心與支持下,大瑤山保護區與廣西師大合作開展“瑤山鱷蜥人工繁育與放歸大自然實驗”。瑤山鱷蜥人工繁育的成功對研究動物進化,物種演變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保護狀態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First class national protected animals )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 附錄Ⅱ
人工繁育
2007年台灣屏東科技大學成功復育了有史前活化石之稱的瑤山鱷蜥,瑤山鱷蜥生長在廣東、廣西山間溪流里,全球數量不過數百隻,屏科大利用4隻瑤山鱷蜥順利繁衍出20多隻。屏科大是在2002年接收海關查緝的4隻瑤山鱷蜥,便開始進行復育工作,結果順利繁衍出28隻,讓族群數量變成32隻。但有趣的是,屏科大復育的瑤山鱷蜥,在人工的環境中,它們改變了野生時大部份都在睡覺的習性,不像大陸的鱷蜥一樣有冬眠現象,反而常常在找東西吃;台灣的瑤山鱷蜥體型也較大,3歲的體型是大陸5歲大的體型,但經DNA比對確定是同種。
照養人員表示,預計會輸出十幾隻到二十幾隻的瑤山鱷蜥到大陸,會建立一個野放的圈養族群,也要避免這邊的近親繁殖,送到的話,他們有更多的種源可以做更妥善的利用。
蜥蜴的種類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布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了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