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南非犰狳蜥全長75-90毫米,最大可達105毫米。呈暗黃色,頭後部有6枚大而有明顯鱗骨的鱗片並列。軀體及尾部同樣有具明顯鱗骨的鱗片呈帶狀排列。其中位於軀體部位的鱗片數量,有15-枚。雄性身上約有26-32個股孔。一但遭遇危險,便迅速鑽進岩石縫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則將頭尾捲曲成球狀,以保護柔軟的腹部。
具附肢2對。體形較小,具外耳孔,鼓膜位於表面或深陷。眼具活動的眼瞼和瞬膜(第3眼瞼)。舌發達,扁平而富肌肉。下頜骨左右兩半靠骨縫牢固相聯,口的張大有限。每一尾椎都被橫隔分成前後兩半,肌肉強烈收縮可使尾自該處斷掉,斷下的尾部有力地猛烈跳動,以迷惑敵害的注意力,蜥蜴卻趁機逃走;以後可再生一新尾,但比原尾短小,顏色也較淺,其中僅有軟骨棒而無尾椎。
蜥蜴類與蛇類內部結構的區別是:蜥蜴體內有前肢帶和胸骨,蛇則絕無。蛇類的最後1~2對肋骨分叉,蜥蜴則絕無分叉的肋骨。蛇的腎臟靠體前方,右腎比左腎更靠前,蜥蜴的腎臟則後伸,甚至超過泄殖肛腔的水平,而且兩側對稱排列。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南非;納米比亞不確定性存在。
生活習性
棲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至10隻的數量群居。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屬於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區域的岩堆間棲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衝進石縫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會將尾巴含在口中,將身體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以保護脆弱的腹部,這種自保措施與犰狳一模一樣。
繁殖方式
南非犰狳蜥蜴在野外是以家庭為單位群居在砂岩地區,雌雄非常難以辨別,是胎生的蜥蜴,每年只產下1到2隻的幼體。南非犰狳蜥並不喜歡水,飼養墊材也不用太講究,樹皮、爬蟲砂都可以。飼養時可以在環境下多布置一些岩塊供它們躲藏;一個水盆,不用太大;白天溫度36度,夜晚15-16度,建議要有溫差;UVB燈不可少,每天4小時的照射;它們是食昆蟲的品種,蟋蟀,麵包蟲,大麥蟲,一般市場上的活食都可以接受,儘量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平時別忘了補鈣。
除了繁殖困難,南非犰狳蜥的飼養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注意餵食不要太過飽,一周一次即可。
種群現狀
南非犰狳蜥在南非當地是一級的保護動物,其它國家很難合法進口,寥寥無幾的一些野生個體只能以天價的形式出現在寵物市場上,身價甚至會高於希腊毒蜥之上。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蜥蜴的種類
蜥蜴是爬行動物綱中最龐大的家族,有記錄的品種超過4700種,棲息環境也廣布各地,有生活於水中、棲息於沙漠、潛藏與地下、攀爬於樹林、甚至是飛翔在空中的,而且會為了環境的差異而演化出各種不同形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