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學名:Agrocybeaegerita(Brig.exFr.)Sing,別名:柱狀田頭菇,柳松茸,茶菇,柱狀環銹傘
英名:SouthernpoplarMushroom,BlackpoplarMushroomSwordbeltAgrocybe。
分類地位:隸屬於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糞銹傘科、田蘑屬。
楊樹菇的曾用拉丁名為AgrocybeCylindracea(Dc.exFr.)R.Maire,或PholiotaCylindracea(Fr.)Gill,或PholiotaaegeritaBrigQuel。常用中文名為楊樹菇(《中國食用菌志》),柱狀田頭菇(《真菌名詞及名稱》);有的文獻上稱為柱形田頭菇(《長白山傘菌圖志》),柱狀環銹傘(《食用灰樹花》),愛傑利亞鱗傘(《現代灰樹花栽培學》),茶薪菇(《食用灰樹花》)。地方俗名稱為柳菇、茶菇(雲南),柳環菌(貴州),朴菇(福建尤溪、連城),柳松菇(台灣、上海)。因具有松茸風味,日本又稱柳松茸、柳鍔茸。
我國著名蕈菌專家陳士瑜(2001)指出:“有的學者認為楊樹菇與自然發生在油茶樹上的茶薪菇AgrocybechaxinguHuang為同一種,因而出現在許多文獻上的“茶薪菇”實際上是指楊樹菇。在形態特徵上,楊樹菇和茶薪菇的確相似,但二者自然著生的樹種不同(參見第三十章)。在《中國食用菌志》上,楊樹菇與茶薪菇是兩個不同的種,為防止名稱混亂,建議用楊樹菇這一的中文名稱較好。”本書採用這個觀點。
簡介
楊樹菇又名柱狀田頭菇,是生長在楊、榕、桉等闊葉樹幹上的木腐菌。許多木生菇的菇柄是纖維化或木質化,降低了食用價值。而楊樹菇的菇柄又脆又嫩,而且香味濃郁,鮮美異常,在日本、義大利、法國市場上很受歡迎,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菌類。楊樹菇又名柱狀田頭菇、柱狀環銹傘、柳菌柳環菌、柳松茸,是生長在楊、榕、桉等闊葉樹幹上的木腐菌。鮮楊樹菇、蓋嫩柄脆、香氣濃郁、乾菇還有很好的油香味、味道鮮美,在日本、法國、義大利市場上很受歡迎,是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菌類。楊樹菇往往易與茶薪菇造成混亂,茶薪菇蓋色澤較重、呈茶色或略深,甚至與香菇相仿的紅褐包、而楊樹菇則呈現偏黃色。生存環境
其菌絲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27℃,菌絲有較強的抗逆能力,在零下15℃可以活5天,在39℃高溫下4天也不會死亡。子實體在16~15℃形成,以24℃為最適宜,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在46~80%之間均能生長。以46~67%最合適。子實體形成時,相對濕度由100%降到85%,有利於子實體的正常發育。楊樹菇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照能抑制菌絲體的發育,子實體形成需要漫射光。楊樹菇出菇溫度12~30℃,我國各地自然氣候條件差異很大,因此種植戶要根據各地自然氣溫特點來安排生產。營養價值
楊樹菇成熟時,食物纖維在子實體中的含量以菌柄為最高,因而楊樹菇的菌蓋和菌柄能給人以不同的風味和質感,蓋肥柄脆,口感極佳,營養豐富。據資料,菇體含還原糖29.96%,總糖54.36%,粗蛋白27.51%,胺基酸含量豐富,人體八種必需胺基酸齊全,其中賴氨酸含量高達1.75%。因此,楊樹菇是一種食用價值很高的傘菌。另據日本高馬、佐佐木等(1978)在《楊樹菇香味的組分》一文中指出,用氣相色譜法和質譜分析法對楊樹菇的揮發性香味組分分析,已鑑定出其中含二種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九種醇(乙醇,2甲基二丁醇,3甲基二丁醇,1—乙醇,3—辛醇,1—辛烯三醇,1—辛醇,苯甲醇和2苯基乙醇),四種羰基化合物(3—辛酮,苯甲醛,苯乙醛和2—甲基玉桂醛),二種酸(醋酸和苯乙酸),三種化合物(甲苯,異丙基苯和氧芴)以及二種不穩定的化合物(n—丁基甲酯和2,3丁二醇)。文中指出楊樹菇的主要香味組分是1—辛烯三醇;而苯甲醛則具有類似杏花的香味,苯乙醛也是已知的重要香味成分。
楊樹菇又具有一定藥用價值,性甘、淡,味平。功能利尿滲濕,健脾止瀉,清肺熱,平肝明目。據清吳林《吳蕈譜》記載,可治“肺熱面腫”;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可治“心痛”(胃炎、胃潰瘍)。在福建的閩西北地區,民間有用風乾保存的楊樹菇治胃冷、胃炎水腫的傳統,療效甚佳。陳士瑜等在《蕈菌醫方集成》(2000年)中記錄了許多用楊樹菇治病的民間單驗方和食療方。福建師大生物工程學院許旭萍等(1998)對楊樹菇的深層發酵產物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含有皂苷、三萜皂苷和多糖等化學成分。多糖的含量是香菇的11.5倍,具抗腫瘤活性,其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分別為90%和80%。因此,楊樹菇是一種兼有食、藥用價值的菇菌。
特性
(一)形態子實體中等大小,連生或叢生。菇蓋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出,表面光滑,幼時暗紅褐色,後漸變為褐色或淺土黃褐色,邊緣淡褐色,有淺皺紋。菌肉污白色,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菌褶白色,後變咖啡色,密集,直生,不等長。菌柄長3~9厘米,粗0.4~1厘米,污白色,向下漸呈淡褐色,具纖毛狀小鱗片,內實至鬆軟,多彎曲和稍扭轉(彩圖35),脆嫩。菌環膜質,白色,表面具細條紋,生於菇柄上部,往往因布滿孢子而呈褐色。孢子印褐色。菌絲無色,有鎖狀聯合。(二)生態楊樹菇是中溫性菌類,其出菇適溫範圍較廣,一般春、秋兩季自然發生於楊、柳、楓、榕、小葉榕等闊葉樹的枯死樹幹和腐朽的樹樁及埋於土內的樹根上。楊樹菇是一種世界性食用菌,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溫帶地區,我國主產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貴州、雲南、四川、西藏、山西、海南、台灣等省區。
(三)生活史楊樹菇由擔孢子萌發形成菌絲體,單孢菌絲體自孕形成子實體,產生擔子及擔孢子,從而完成生活循環。在楊樹菇的生活史中,除擔孢子—擔子—擔孢子的有性循環之外,還存在菌絲體—厚垣孢子、節孢子—菌絲體的無性循環。在人工栽培條件下,完成其生活史一般需60~80天;但在不同生活條件下,生活周期的長短有所不同。
對楊樹菇的遺傳特徵和生活史的研究,德國F.Zadrazil等(1989),R.Marmcisse等(1989)以及日本善如寺厚(1986)等均提出,楊樹菇為異宗結合四極性真菌,但存在單核結實現象。國內丁文奇(1984,1987)、張引芳等(1995)的研究證實,楊樹菇的擔子上只著生兩個擔孢子,擔孢子萌發的菌絲具有鎖狀聯合且自交可孕,與典型的異宗結合真菌有所不同。楊樹菇的菌絲可形成無性孢子,因而在其生活史中除有性生殖循環之外,還存在無性生殖循環過程。認識楊樹菇的遺傳特徵,為正確選擇菌種選育的途徑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1.有性生殖楊樹菇成熟的子實體,每個擔子上只著生兩個擔孢子,其頂端有一個發芽孔。在適宜的培養條件下,擔孢子經48~72小時左右萌發,芽管從擔孢子一端的發芽孔中伸出,然後逐漸生長、分支,形成白色絮狀菌絲體。單一擔孢子萌發的菌絲在分隔處有典型的鎖狀聯合。進入生理成熟後,菌絲開始扭結,形成結實性菌絲體,進而形成子實體原基,發育成熟的子實體,又開始釋放擔孢子。
2.無性繁殖楊樹菇的菌絲體在生長過程中遇不良環境條件,如營養匱缺,菌齡過長等情形,會產生一種梨形的厚垣孢子,有時也能形成節孢子。這種現象常明顯地發生在瓊脂斜面上,用肉眼即可識別。若用已形成節孢子的菌絲體接種,在培養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凡是種塊在斜面上拖過的地方,都有節孢子萌發後形成的分散菌落。厚垣孢子或節孢子可以在斜面上萌發新的菌絲體,並生長發育成正常的子實體。由菌絲厚垣孢子、節孢子菌絲體的循環過程,是楊樹菇的無性繁殖過程。
3.遺傳特徵在有性生殖特徵上,我國栽培的楊樹菇擔子上只著生兩個擔孢子。其單個擔孢子萌發的菌絲體具有鎖狀聯合且可孕,這不同於典型的異宗結合菇類,即楊樹菇不經過“帶不同性親和因子的單核菌絲體結合”而出菇;亦不同於異宗結合菌的同核體結實現象;單孢菌絲具鎖狀聯合,又有異於典型的次級同宗結合菇類如雙孢蘑菇。因此,楊樹菇應屬於具鎖狀聯合的次級同宗結合的雙孢擔子菌,其交配系統中的不親和因子可能只受一對基因Aa的控制。
(四)營養楊樹菇是木腐菇類,靠吸收腐木的營養生長繁殖。在自然條件下,生於活立木的死亡部分、伐樁及暗根上。分解木材能力中等,比平菇、香菇等分解能力弱,但可引起活樹心材白色至淡黃色腐朽,使樹幹形成空洞。人工栽培適宜的樹種有白楊、黑楊、擬赤楊、柳樹、山毛櫸等質地比較疏鬆的樹種的段木及其木屑。
生理學研究表明,楊樹菇沒有蟲漆酶活性,故利用木質素能力較弱,而蛋白酶的活性比平菇強10倍,因而在人工栽培時必須滿足其營養生理需求。據陳景榮等(1992)、張松(2000)等報導,楊樹菇對碳氮營養的利用,其菌絲體生長的最適碳源為葡萄糖、甘露糖、麥芽糖、可溶性澱粉、羧甲基纖維素,在果糖、半乳糖、乳糖上生長不良,以甘露醇為碳源時菌絲生長最差。最適氮源為蛋白腖、谷氨醯胺、半胱氨酸及酪蛋白水解物,以氯化銨、酒石酸銨、硝酸鈉為氮源時菌絲生長最差。楊樹菇在較大的碳氮比(C/N)範圍(25:1~70:1)均能生長,最適碳氮比為60:1。在培養料中添加適量鉀、鎂等無機元素,可促進菌絲生長,獲得高產。
袋栽和瓶栽時,除闊葉樹木屑之外,還可利用棉籽殼、玉米秸稈、玉米芯、麥秸、甘蔗渣、花生殼、木糖渣等工農業加工副產物作為栽培原料,但必須添加適量含氮物作為輔料,如新鮮米糠、麥麩、脫脂豆粉(豆餅粉)、花生餅粉、棉籽仁粉、茶籽餅粉,以補充其氮素營養。據王梓英(1998)試驗,在沒有添加含氮物質的培養基上,不能形成子實體。雖然各種含氮添加物都能提高楊樹菇菌絲的生長勢,但生長勢的強弱並不與產量表現出正相關。最好的添加物為油粕(10%),其次是混合飼料(10%)和麥麩(30%)。從添加物的生產成本與產量關係綜合考慮,以採用油粕(10%)、米糠(10%)最為合理。另據徐暉(1999)試驗,利用碳氮比為30:1~90:1的五種培養料配方進行對比,以碳氮比為54:1的培養料配方最為理想。其組分為雜木屑52%,棉籽殼26%,麥麩19%,蔗糖1%,石膏1%,石灰1%。採用這一配方,菌絲生長粗壯,產量最高,生物學效率可達100.8%,優質商品菇多。其實驗結果與前面所述營養生理分析一致。
(五)溫度楊樹菇為中溫性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範圍5~35℃,適溫範圍21~28℃,最適25~27℃。在30℃時生長快,但長勢稍弱;20℃以下生長變慢。菌絲對低溫和高溫有較強適應能力,在-14℃下5天及-40℃下4天仍能保存活力。原基分化溫度10~16℃,子實體發育溫度13~25℃,出菇不需要降溫刺激。但適當的溫差對子實體發育有一定促進作用,在夏、秋高溫季節溫度突然下降時,可使產量明顯增高。當晝夜溫差在10℃以上時,從現蕾到採收只需2~3天;晝夜溫差小於5℃時,從現蕾到採收需4~5天。已分化的原基耐低溫能力差,將未成熟子實體置於4~6℃條件下,3天后死亡。目前,生產上所使用的經過選育的菌株,其子實體發生溫度有差別,中溫偏低型的菌株,其子實體發生適溫為13~18℃;中溫偏高型的菌株,其適溫為16~28℃,以24℃最為適宜。
(六)濕度楊樹菇屬喜濕性菌類。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在46%~80%之間均能正常生長,以64%~67%最為適宜。子實體生長需要較高環境濕度,以85%~90%最為適宜,過高的環境濕度對子實體發育不利。
(七)空氣楊樹菇為好氧菌,生長階段需要充足氧氣的供應,氧氣不足易出現畸形菇。菌絲生長階段,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0.15%~0.2%,原基分化時在0.05%~0.08%,子實體生長在0.03%~0.05%,超過上述濃度要及時通風換氣。但在出菇期間,料面局部有稍高的二氧化碳,有利於菌柄伸長,這種現象和金針菇栽培時情況相同。
(八)光線光線能抑制楊樹菇菌絲生長,因此接種後要避光發菌,無光環境有利於抑制子實體發生,從而可避免邊發菌邊出菇現象。當菌絲達生理成熟,仍處在黑暗環境中,則不能出菇,原基形成要求有150~200lx(勒克斯)散射光刺激,而子實體分化生長發育期需500~1000lx的較強散射光,但在25~300勒克斯的弱光照下仍能正常生長。如果客商需要蓋小柄長的楊樹菇產品.,則可以利用楊樹菇有明顯趨光性的特點,採取像培育金針菇那樣套紙筒的方法,可獲得菌柄長、菌蓋小的優質產品。
(九)酸鹼度楊樹菇喜歡在中性偏酸的環境中生長,pH值在4.0~6.0之間菌絲均能很好生長。楊樹菇的菌絲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甚少,在出菇階段培養料的pH值變化不大,大約保持在5.7~5.8之間,因而在出菇過程中一般不需調節酸鹼度。
栽培技術
楊樹菇栽培原料也很廣泛,木屑、棉子殼、稻草、秸稈等任一種,只要技術過硬,生物轉化率可達120%。楊樹菇利用木質素能力很弱,但分解蛋白質能力要比平菇強幾倍。因此在培養基里增加適量米糠、麥麩、餅粉,可提高產量。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5—27℃,有較強的抗逆能力,在零下15℃經5天,在39℃高溫下經4天也不會死亡。子實體在16—25℃下形成,以24℃為最適宜。
菌絲生長階段,培養基含水量在46—80之間均能生長,以46—67%最合適,子實體形成時,相對濕度由100%降至85%,有利於子實體的正常發育。
楊樹菇有明顯的趨光性,光照能抑制菌絲體的發育,子實體形成需要漫射光。
菌絲正常生長的pH在4—6.5之間,超過此範圍,菌絲生長不良,在出菇階段,培養基pH變化不大,說明菌絲生長發育過程中很少產生有機酸。
因此,在南方春栽可在3月接種5月可以出菇;秋栽可在7月接種9月可以出菇,要根據各地自然氣溫特點來安排生產
加工及銷售
(1)鮮銷楊樹菇一般以鮮銷為主,對採摘的楊樹菇及時進行分級。優質菇要求菌蓋暗紅色、肥厚、大小一致,未開傘;菌柄粗壯,近白色,長短整齊。開傘後菌褶變褐色、菌柄細長、扭曲的為次級品。剪去帶培養料的菇根,按鮮菇重100~500克,用保鮮袋包裝即可上市。數量較多的,可先分級,特優質菇(菇蓋半球形,大小一致,色鮮艷,柄粗壯,近白色,長短整齊)裝塑膠小托盤覆保鮮膜包裝,每盒淨重l00克,冷藏運往大、中城市供賓館或上超市。若不能及時處理,可置冷庫、冰櫃(櫃)中低溫保藏4~5天。如果生產量大,可進行脫水加工成乾品,乾品香味濃郁,泡水膨脹後清脆如鮮,商品價值更高。
楊樹菇是較難保鮮和運輸的食用菌之一。採收應儘快銷售去出,超過48小時,質量顯著下降。目前最常用的保鮮方法是將採下的菇放入15~20℃的空調房風乾至八成乾,然後用塑膠袋或泡沫箱包裝,在袋口或箱口用4~6層吸水性較好的衛生紙蓋好,密封冷藏,溫度為5~10℃,運輸過程中,菇體應適當壓緊,使菇體不會在包裝容器內振動,避免因振動而損傷,縮短保鮮時間。如處理得當可保鮮5天左右。如果採取速凍保鮮,在包裝後抽真空密封。先預冷至0~5℃,然後將溫度降到-39℃以下。速凍後將其冷藏於-18℃以下,保鮮期可達一年以上。
(2)乾制楊樹菇乾品風味亦好,目前楊樹菇的加工以乾制為主。烘乾的楊樹菇品質好,且可較大規模生產,烘乾的菇體含水量較低,較耐貯存。烘烤時,先將烘乾室預先加熱到40℃左右,排除內部濕氣。然後將新鮮菇體送入烘烤室內,開始1~2小時室溫保持30℃左右,隨後將溫度調到45~50℃,5小時左右後再調到60℃左右,繼續烘3小時左右即可。烘乾過程中,要注意烘烤室內的通風換氣以保證烘烤的質量。烘乾後菇體含水量在10%以下。冷卻後,用塑膠袋密封保存。楊樹菇乾品吸濕性強易返潮,所以貯藏時要注意密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