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藻[大型藻類]

珊瑚藻[大型藻類]
珊瑚藻[大型藻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珊瑚藻( Coralline algae ) ,又名鈣化藻,屬紅藻植物門,紅藻綱,真紅藻亞綱,珊瑚藻目,包含三個科,珊瑚藻科,混石藻科和孢石藻科。它們的葉狀體堅硬,原因是細胞壁中含有碳酸鈣。藻體一般都呈粉紅色,但會隨其生存環境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有些呈紅色、紫紅色、黃色等。 從形態上看,珊瑚藻分為有節珊瑚藻(Non-crustose coralline agae)和無節珊瑚藻(crustose coralline agae,CCA)。有節珊瑚藻藻體分節,無節珊瑚藻身體不分節。因其藻體形態變異較大,在大型藻類分類中,珊瑚藻是最難掌握的。 珊瑚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廣泛分布,從赤道到兩極,而且在800米的水深處也發現其生長。 珊瑚藻體內含高鎂方解石,這與造礁珊瑚體內含有文石結構的碳酸鈣結構不同,這變使得珊瑚藻對海洋酸化有較高的敏感度。

基本信息

來源

藻類紅藻門,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 L.,以葉狀體入藥。

形態特徵

鈍叉珊藻 鈍叉珊藻

藻體直立叢生,鈣質化,略帶粉紅色,高3~6cm。主枝及側枝均具關節,其上對生出羽狀分枝或小枝,節間基部圓柱形,上端略廣展,枝頂端的節間圓柱狀,頂端略平;次生分枝狹窄,圓柱形,節間不鈣化。 生活於中潮帶岩礁上或石沼內,沿海略有分布。 全藻供藥用。 可作為驅蛔蟲藥。

演化

最古老的珊瑚藻可以追溯至奧陶紀,而現今的形態是源自白堊紀。莖類的珊瑚藻相信是源自埃迪卡拉紀的陡山沱組。珊瑚藻相信是在管孔藻科內進行演化的。

珊瑚藻[大型藻類] 珊瑚藻[大型藻類]

功能主治 驅蛔蟲。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生境:生於中潮帶岩石上,發現於山東煙臺海邊棧橋

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藻體灰紅色,叢生,長約5cm,鈣質化。主枝分節明顯,直徑約1mm,下部圓柱形,上部多少扁壓,具有2-3次分枝。小枝上有時可見略膨大的囊果。

歷史

第一個活生生的珊瑚藻應該於1世紀發現的,且是屬於珊瑚藻屬的。於1837年,Rodolfo Amando Philippi認為珊瑚藻並非動物,並稱石葉藻屬及石枝藻屬為 Lithothamnium。多年來它們都被包含在隱絲藻目中,直至1986年才被提升為珊瑚藻目。

群落生態

大部份珊瑚藻都會產生適合某些草食性無脊椎動物幼體(如鮑魚)附著的化學物質。幼體可以清除妨礙珊瑚藻生長的著生植物。幼體附著對於鮑魚的養殖十分重要;珊瑚藻似乎可以促進幼體變態及生存。在群落層面也有其重要性:珊瑚藻與這些無脊椎動物的出現,可以幫助海草幼生生存的綴塊性。這在加拿大東部已經得到證實,估計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可能也有類似情況。

一些珊瑚藻摒棄了表層的邊葉狀體細胞,當中少量是用來抗垢及促進草食性動物的生長。當這些珊瑚藻失去表層細胞時,群落得以生成綴塊性。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最常見的珊瑚藻有孢石藻及 Sporolithon ptychoides。不過並非所有這類表現都具有抗垢功效。大部份珊瑚藻摒棄表層細胞目的是要清除代謝功能受損的細胞。在南非潮間帶的遠滕似綿藻每年可以摒棄達50%的厚度,這種方式非常耗費能源,且對海草生成沒有幫助。這種摒棄方式都是用來清除舊有的繁殖結構及受損的長層細胞,以減低挖穴生物穿過表面的可能性。

一些珊瑚藻會長出很厚的外殼,為很多無脊椎動物提供了微觀生境。例如在加拿大東部對出,幼生海膽、多板綱及帽貝在魚類掠食下的死亡率接近100%,除非它們受到珊瑚藻的保護。這可能是影響草食性動物的分布及牧食效能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微觀生境角色所知甚少。在當地常見的孔水石藻 Hydrolithon onkodes與 Cryptoplax larvaeformis的石鱟有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這種石鱟會棲息在珊瑚藻內的巢穴,並於晚上才出來覓食。這種關係令這種珊瑚藻產生了一種奇突的生長形態:它們會生長出直立及不規則彎曲的片層。

珊瑚藻在珊瑚礁生態上有獨特的重要性,可以為珊瑚礁的結構提供石灰物質,令珊瑚礁可以黏合在一起。另外,它們在大西洋及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可以幫助構築藻脊。藻脊是碳酸鹽結構,主要是非膝曲狀珊瑚藻所構築的。它們需要持續及高海浪來形成,故在迎風面生成最為理想。

經濟重要性

由於其鈣化結構,珊瑚藻具有許多經濟價值。於18世紀開始就有採集非附著的珊瑚藻(藻團粒)為土壤調理劑。在英國及法國,每年就有超過30萬噸的 Phymatolithon calcareum及石枝藻 Lithothamnion corallioides被挖出來。在巴西對出海岸的一些挖掘工作可以延綿幾千公里。藻團粒也會被用作為歐洲牛及豬的食物添加劑,與及過濾酸性飲用水。

在醫藥上最早使用珊瑚藻是作為驅蟲藥,於18世紀末停止了此種用途。現時會使用珊瑚藻來作為牙補骨。

由於珊瑚藻含有碳酸鈣,故化石化得較好,可以生成地層。

食用方法

浸泡及食用法

珊瑚草以清水清洗2次,將鹽分及附著的海草、海沙洗淨,以冷水浸泡1小時,再清洗一次並換水浸泡,浸泡的時間4—6小時,冬天需適當延長浸泡的時間,待珊瑚草充分膨脹即可。 注意:1.浸泡珊瑚草的容器應選擇較大的,浸泡的水量較多,膨脹後的珊瑚草比較脆。 2.浸泡珊瑚草的清水應採用涼水,絕對不可以使用溫水。 3.可依個人喜愛口感決定浸泡時間,喜歡較軟嫩的可以加適量水在冰櫃內繼續泡,若喜歡較硬脆的可在室溫下泡至滿意的脆度,瀝乾水分後可切段分裝,置於冰櫃備用。 4.最後一次浸泡的水,最好是過濾水、冷開水、蒸餾水或礦泉水,可以有效延長儲存時間。

簡易珊瑚草料理做法

果汁食用法:泡好之珊瑚草,以開水快速川燙,適量加入各種水果,以果汁機一起攪碎即可。

涼拌食用法:泡好之珊瑚草切段,配上黃瓜絲、紅蘿蔔絲等,加入佐料即可。

熱食法:泡過之珊瑚草,熱炒或打糊取代太白粉作為勾芡材料。

果凍食法:將水煮開,加入泡好的珊瑚草煮至糊狀,加入冰糖及其它材料,冷卻後放入冰櫃。

5.冰糖海燕窩食用法:將泡過之珊瑚草切段,加龍眼乾、紅棗、冰糖及水一起煮開,即可食用.

涼拌做法

1.涼拌珊瑚草(約10人份) 材料:

乾珊瑚草2兩 小黃瓜絲2碗 紅蘿蔔絲1碗 嫩薑絲1碗調味料:

檸檬汁約1杯 海鹽1大匙 純釀醬油膏2大匙作 法:1.乾珊瑚草洗淨並泡10分鐘,再換水,再泡10分鐘(共換2次水),繼續再泡約3~4小時。

作法1. 瀘乾水份,加入嫩薑絲、小黃瓜絲、紅蘿蔔絲及調味料,拌均勻即成。客家涼拌珊瑚草(中式)材料:珊瑚草50克、小黃瓜1條、胡蘿蔔半條、綠豆芽少許、薑絲或蒜末少許、辣椒少許、黑白芝麻少許、醬油1湯匙、糯米醋2湯匙、蜂蜜2湯匙、冷壓芝麻油、米酒適量、金桔醬1小碟 作法:珊瑚草泡水1天切小段;小黃瓜、胡蘿蔔切絲,綠豆芽連同薑絲或蒜末、辣椒斜切(去籽較不辣)、調味料拌攪,冰涼半小時後,淋蜂蜜再灑上黑白芝麻及滴上麻油,備1小碟裝金桔醬沾食。

2.和風拌珊瑚草(日式)材料:珊瑚草50克、洋蔥半顆、紅甜椒半顆、大黃瓜1條、柴魚片少許、香菇醬油露2湯匙、醇米霖1湯匙、梅醋2湯匙、芝麻色拉醬1小碟

作法:珊瑚草泡水1天切小段,洋蔥切絲瀝清水3次,大黃瓜連皮切片、紅甜椒切丁塊,連同醬油、米霖、梅醋翻拌,約冰涼半小時後,柴魚片放於菜上,備1小碟裝色拉醬沾食。

3.青木瓜拌珊瑚草(泰式)材料:珊瑚草50克、青木瓜1/4顆、秋葵4條(敏豆3條)、蕃茄半顆(辣椒1條)、腰果1湯匙(花生1湯匙)、芫荽少許、魚露1湯匙、檸檬汁2湯匙、果寡糖2湯匙、橄欖油適量

作法:珊瑚草泡水1天切小段;青木瓜去籽去皮切片、秋葵去蒂切小段分別以鹽搓放5分鐘,倒出鹽水;拌魚露、檸檬汁及果寡糖,冰櫃涼漬半小時後,蕃茄切片做盤飾,加腰果碎粒、橄欖油,芫荽切段擺上。

4.生菜涼拌珊瑚草(美式)材料:珊瑚草50克、紫高麗1/4顆、羅蔓萵苣1小棵、夏威夷豆1湯匙、、蔓越莓乾1湯匙、苜蓿芽少許、小麥胚芽1湯匙、火腿丁1湯匙、紅醋2湯匙、楓糖2湯匙、葡萄籽油適量、生菜涼麵醬1小碟

作法:珊瑚草泡水1天切小段,羅蔓萵、紫高麗切絲,加火腿、紅醋、楓糖,涼漬半小時後,夏威夷豆壓碎粒,上擺苜蓿芽、小麥胚芽,再淋少許葡萄籽油,備1小碟裝涼麵醬沾食。

5.珊瑚草凍材料:珊瑚草(半盒50g)泡開(六小時)洗淨、切小段。

作法:1.珊瑚草入果汁機加水500cc打成糊狀。2. 1,500cc的水加黑糖(適量)煮開。將2.倒入3.中攪拌煮開,立即關火。待冷卻,入冰櫃冷藏結凍。隨自己喜好變換吃法:養樂多加凍、冰豆漿加凍、鮮奶加凍、蜂蜜檸檬汁加凍。尤其是最後一種,這個簡單方便,易於服用,市場上好像都有珊瑚藻果凍出售了,不過價格可能比較高。

根據台灣生物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珊瑚中可抗腫瘤潛能的天然化合物,其大量的酵素,可幫助排除體內毒素,效果更勝一般健康食品。

日本營養權威川島四朗博士極力推薦及發揚光大直到88歲,還耳聰目明.外表體力依然年輕健壯,可佑珊瑚草是一種含有極高營養素的珍貴稀有海藻。

種子植物百科(二)

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的種類,世界上已分化出20餘萬種,是現今地球表面綠色的主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