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藻體。
功效
驅蛔。
主治
蛔蟲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集,洗淨,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藻體灰紅色,叢生,長約5cm,鈣質化。主枝分節明顯,直徑約1mm,下部圓柱形,上部多少扁壓,具有2-3次分枝。小枝上有時可見略膨大的囊果。
形態特徵
藻體灰紅色,鈣質化,直立叢生,高3-6cm。主枝及側枝均具關節,其上對生出羽狀分枝或小枝,節間基部圓柱形,中部及上部多少扁壓,上端略廣展,枝頂端的節間圓柱狀,頂端略平;次生分枝狹窄,圓柱形,節間不鈣化。生殖窩卵形,生於小羽枝上,在孢子體上,孢子囊生在生殖窩內,層形分裂,窩具單孔。配子體雄生殖窩生1孔,精子囊長柱形。雌生殖窩頂也生1孔,受精後形成1個大的盤形癒合胞。成熟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中潮帶岩礁上或石沼內,分布於華東沿海地區。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驅蛔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