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歷
1978年3月—1982年1月,西北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
1982年3月—1984年12月,師從尹達、楊向奎、張政烺先生,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7年9月—1989年4月,師從田昌五先生,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4月—1990年4月,從師於伊藤道治教授,在日本關西外國語大學留學一年。
199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5年—1996年,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博士後研究項目),在伊藤道治教授指導下,在關西外國語大學學習研究一年。
1999年—2000年,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項目,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作研究一年。
工作經歷
1976年1月—1977年12月,在陝西省榆林市街道辦事處任工業會計。
1985年1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科研處副處長、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長、學部委員。
研究方向
史前文化、先秦史、國家與文明起源史、夏商城市史、早期文明史。
著作
1.《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30萬字),1997年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代中國學者代表作文庫),2013年增訂本(57萬字)。1997年,該書榮獲“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和“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專著獎”。
2.《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59.8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3.《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59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4.《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19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5.《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41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
6.《重建中國上古史的探索》,4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7. 《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李學勤主編,5人合著),全書40萬字,王震中撰寫15萬字(第1-184頁),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1998年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三版。2000年,該書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三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8. 《民族與文化》(合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9. 《國際漢學漫步》(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10.《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1.《簡明中國歷史知識手冊》(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12. 主編《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13. 主編《華夏同始祖 天下共連山》,大象出版社,2010年。
代表性論文
王震中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代表性論文如下:
1. 《試論我國中原地區國家形成的道路》,《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
2. 《東夷的史前史及其燦爛文化》,《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1期(獲獎)。
3. 《東山嘴原始祭壇與中國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
4. 《應該怎樣研究上古的神話與歷史――評<諸神的起源>》,《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
5. 《略論“中原龍山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中國原始文化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社。
6. 《文明與國家》,《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3期。
7. 《夏商周文化中的東方淵源》,《華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8. 《祭祀·戰爭與國家》,《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3期。
9. 《中國文明形成過程中的幾個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5期。
10.《文明起源之比較》,《浙江社會科學》1994年第5、6期。
11. 《從符號到文字――關於中國文字起源的探討》,《考古與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12. 《試論陶文“”“”與大火星及火正》,《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6期。
13. 《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國家的形成――從聚落到國家》,《周秦文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 《邦國、王國與帝國》,《河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5. 《良渚文明研究》,《浙江學刊》,2003年增刊。
16. 《試論商代“虎食人卣”之類銅器題材的含義》,《紀念商承祚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17. 《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遷徙》,《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三集,商務印書館,2004年。
18. 《甲骨文亳邑新探》,《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獲獎)。
19. 《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2期(獲獎)。
20. 《商代王都的“社”與“左祖右社”之管見》,《安金槐先生紀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21. 《商代都鄙邑落結構與商王的統治方式》,《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獲獎)。
22. 《商代的王畿與四土》,《殷都學刊》2007年第4期。
23. 《藁城台西邑落居址所反映的家族手工業形態的考察》,《東方考古》第3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
24. 《商代における殷都の族居特點と商の王権》,載於宇野隆夫主編《王権と都市》(《國際研究集會》第33輯),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3月出版。
25. 《偃師商城中的“明堂” 與“內朝”“外朝”》,《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一輯,線裝書出版社2008年。
26. 《龍の原型》,(日本)《大東文化大學 漢學會志》47號,2008年3月。
27. 《夏代“複合型”國家形態簡論》,《文史哲》2010年第1期。
28. 《國家形成的標誌之管見——兼與“四級聚落等級的國家論”商榷》,《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
29. 《中國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論探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年第3、4期連載。
30. 《三皇五帝傳說與中國上古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學刊》第七集,商務印書館,2011年。
31. 《關於古代國家的概念定義與標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研究》(九),科學出版社,2012年。
32. 《論商代複合制國家結構》,《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
33. 《從複合制國家結構看華夏民族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獲獎項目
1、《中國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1997年獲“首屆胡繩青年學術獎” 和“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2、《東夷的史前史及其燦爛文化》,1992年獲“中國社科院第一屆青年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
3、《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合著),2000年獲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二等獎、歷史所優秀成果一等獎。
4、《甲骨文亳邑新探》,2007年獲中國社科院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三等獎、歷史所優秀成果一等獎。
5、《商代都鄙邑落結構與商王的統治方式》,2009年獲“山東省第二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
6、《先商社會形態的演進》,2010年獲中國社科院第七屆科研成果論文三等獎、歷史所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7、《商代都邑》(十一卷本《商代史》第5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8、《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十一卷本《商代史》第3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013年,十一卷本《商代史》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的基礎上,於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長鬍喬木,第二任院長馬洪,第三任院長鬍繩,第三任院長李鐵映,現任院長陳奎元。中國社會科學院以學科齊全,人才集中,資料豐富的優勢,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進行創造性地理論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負著從整體上提高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水平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