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晉代樵夫]

王質[晉代樵夫]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

基本信息

晉朝人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南朝陳國人

人物簡介

王質(511—570),字子貞,右光祿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獵書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亭侯,補國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遭母憂,居喪以孝聞。服闋,除太子洗馬、東宮領直。累遷中舍人、庶子。

人生宦途

宋書太清元年,除假節、寧遠將軍,領東宮兵,從貞陽侯北伐。及貞陽敗績,質脫身逃還。侯景於壽陽構逆,質又領舟師隨眾軍拒之。景軍濟江,質便退走。尋領步騎頓於宣陽門外。景軍至京師,質不戰而潰,乃翦發為桑門,潛匿人間。及柳仲禮等會援京邑,軍據南岸,質又收合餘眾從之。京城陷後,西奔荊州,元帝承制,以質為右長史,帶河東太守。俄遷侍中。尋出為持節、都督吳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吳州刺史,領鄱陽內史。荊州陷,侯瑱鎮於湓城,與質不協,遣偏將羊亮代質,且以兵臨之,質率所部度信安嶺,依於留異。文帝鎮會稽,以兵助質,令鎮信安縣。宋書永定二年,高祖命質率所部逾嶺出豫章,隨都督周文育以討王琳。質與琳素善,或譖雲于軍中潛信交通,高祖命周文育殺質,文育啟請救之,獲免。尋授散騎常侍、晉陵太守。

去世

宋書文帝嗣位,征守五兵尚書。高宗為揚州刺史,以質為仁威將軍、驃騎府長史。天嘉二年,除晉安太守。高宗輔政,以為司徒左長史,將軍如故。坐公事免官。尋為通直散騎常侍,遷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建二年卒,時年六十。贈本官,謚曰安子。

北魏人

王質,字紹奴,高陽易人也。其家坐事,幼下蠶室。頗解書學,為中曹吏、內典監。稍遷秘書中散,賜爵永昌子,領監御。遷為侍御給事。又領選部、監御二曹事,進爵魏昌侯。轉選部尚書。出為瀛州刺史,風化粗行,人庶畏服之;而刑政峻刻,號為威酷。孝文頗念其忠勤宿舊,每行留大故、馮司徒亡、廢馮後、陸睿、穆泰等事,皆賜質以璽書手筆,莫不委至,同之戚貴。質皆寶掌。入為大長秋卿,卒。

唐朝人

王質,字華卿,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號文中子。通生福祚,終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進士第,制策登科,位終寶鼎令。勉生怡,終渝州司戶。怡生潛,揚州天長丞。質則潛之第五子。少負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於世,以大其門。寓居壽春,躬耕以養母,專以講學為事,門人受業者大集其門。年甫強仕,不求聞達,親友規之曰:“以華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於亹茸者乎?揚名顯親,非耕稼可致也。”質乃白於母,請赴鄉舉。元和六年,登進士甲科。釋褐嶺南管記,歷佐淮蔡、許昌、梓潼、興元四府,累奏兼監察御史。入朝為殿中,遷侍御史、戶部員外郎。為舊府延薦、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充興元節度副使。入為戶部郎中,遷諫議大夫。太和中,王守澄構陷宰相宋申錫。文宗怒,欲加極法。質與常侍崔玄亮雨泣切諫,請付外推,申錫方從輕典。質為中人側目,執政出為虢州刺史。質射策時,深為李吉甫所器;及德裕為相,甚禮之,事必咨決。尋召為給事中、河南尹。八年,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團練觀察使。在政三年。開成元年十二月,無疾暴卒,時年六十八,贈左散騎常侍,謚曰定。質清廉方雅,為政有聲。雖權臣待之厚,而行己有素,不涉朋比之議。在宣城辟崔珦、劉濩、裴夷直、趙丱為從事,皆一代名流。視其所與,人士重之。

北宋人

人物簡介

王質(1001~1045) 北宋官員。字子野,王旦之侄。莘縣人。質少年力學,拜楊億為師,億稱其才,伯父旦見其文,亦讚賞之。初以恩蔭補官太常寺奉禮郎,後應試,進士及第,被薦為館閣校勘,又改集賢校理,累官至尚書祠部員外郎。父卒,與諸弟蔬食守孝終喪。起復後,通判蘇州,任滿回朝,任判吏部南曹事等官,又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州人歲時祠吳元濟廟,質曰;“安有逆醜而廟食於民者?”毀之,為更立狄仁傑、李朔像而祠之,蔡人至今號“雙廟”。遷戶部郎中,為開封府推官。質之兄雍為三司判官,質不願兄弟同官於朝,乃請外任,知壽州(今安徽壽縣)、廬州(今安徽合肥)。廬州有盜,殺其同夥奪其財而逃,後被捕獲,質判其死刑,大理寺以為罪不當死,質上疏力爭,不許,被降官監舒州(今安徽潛山)靈仙觀。質監靈仙觀期間,蒐集古代強身養生之術,編成《寶元總錄》百卷。後韓琦知審刑院,奏言盜殺同夥,非自首者不減刑,朝廷批准,並作為法令頒行全國。於是,朝臣鄭戩、葉清臣等上書言質與琦所言相同而質獲罪,不妥,又極稱其才,乃起知泰州(今屬江蘇)。遷度支郎中,為荊湖北路轉運使。景祐三年(1036)五月,天章閣侍制、權知開封府范仲淹上《百官圖》,指宰相呂夷簡用人不公,又上選賢、任能、近名、推委四論,指夷簡為漢之奸臣張禹。夷簡大怒,斥仲淹越職言事,且指仲淹薦引朋黨,離間群臣,仲淹被貶官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時治朋黨方急,士大夫畏宰相,多不敢為仲淹送行,質為集賢校理,毅然“載酒往餞。質又獨留語數夕。或以誚質,質曰:‘希文賢者,得為朋黨幸矣’。”其為人如此。攝江陵府事,有來訴不按約期婚配者,質詢其故,民言無錢,質解囊相助,使其完婚;有盜衣者被捕,質詢之,盜言:“平生不為過,迫於饑寒乃至於此。”質命取衣縱去。其愛民又如此。加史館修撰、同判吏部流內銓,擢天章閣侍制,出知陝州(今陝西陝縣),卒於任,年45歲。

《宋史·王質傳》

質字子野。少謹厚淳約,力學問,師事楊億,億嘆以為英妙。伯父旦見其所為文,嗟賞之。以蔭補太常寺奉禮郎。後獻文召試,賜進士及第,被薦為館閣校勘,改集賢校理,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丁父憂,與諸弟飯脫粟茹蔬。終喪,通判蘇州,州守黃宗旦少質,嘗因爭事,宗旦曰:“少年乃與丈人抗邪?”質曰:“事有當爭,職也。”卒不為屈。宗旦得盜鑄錢者百餘人,下獄治,退告質曰:“吾以術鉤致得之。”喜見於色。質曰:“以術鉤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慚沮,為薄其罪。還判尚書刑部、吏部南曹,知蔡州。州人歲時祀吳元濟廟,質曰:“安有逆醜而廟食於民者。”毀之,為更立狄仁傑、李醞像而祠之,蔡人至今號“雙廟”。以本曹郎中召為開封府推官。時兄雍為三司判官,質不欲兄弟並居省府,懇辭,得知壽州,徙廬州。盜殺其徒,並貲而遁,捕得之。質論盜死,大理以謂法不當死,質曰:“盜殺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懷其黨,且許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殺人取貲而捕獲,貸之,豈法意乎?”疏上,不報,降監舒州靈仙觀。采古今鍊形攝生之術,撰《寶元總錄》百卷。逾年,韓琦知審刑院,請盜殺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為令。於是鄭戩、葉清臣皆言質非罪,且稱其材,起知泰州,遷度支郎中,徙荊湖北路轉運使。嘗攝江陵府事,或訴民約婚後期,民言貧無貲以辦,故違約。質問其費幾何,出私錢予之。吏捕盜人衣者,盜叩頭曰:“平生不為過,迫饑寒而至於此。”質命取衣衣之,遣去。加史館修撰、同判吏部流內銓。擢天章閣待制,出知陝州,卒。質家世富貴,兄弟習為驕侈,而質克己好善,自奉簡素如寒士,不喜畜財,至不能自給。初,旦為中書舍人,家貧,與昆弟貸人息錢,違期,以所乘馬償之。質閱書得故券,召子弟示之曰:“此吾家素風,爾曹當毋忘也。”范仲淹貶饒州,治朋黨方急,質獨載酒往餞。或以誚質,質曰:“范公賢者,得為之黨,幸矣。”世以此益賢之。

南宋人

人物簡介

王質(1135~1189)字景文,號雪山,其先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後徙江西興國北隅(今瀲江鎮)人(一說湖北陽新)。年二十三游太學,與張孝祥父子交,深見器重。與九江王阮齊名。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召試館職,為言者論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一)。先後入汪澈荊襄、張浚江淮幕。孝宗乾道二年(1166),入為太學正,旋以建言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一六)。會虞允文宣撫川陝,辟質偕行。入為敕令所刪定官,遷樞密院編修官,時虞允文當國,薦可右正言,復為曾覿所沮(《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出通判荊南府,改吉州,皆不行,奉祠山居。史稱王質博通經史,善屬文,尤長論說,曾著論50篇,論述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朴論》。明兵部尚書郭子章(泰和人)作《興國四賢傳序》稱王編修質,侃侃言金人事,奏疏通達似賈長沙、陸敬輿。其文《雪山集》三卷載《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載《王質文集》40卷。明《永樂大典》和清《四庫全書》皆輯其文。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雪山集》3冊16卷。王質於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去世,年五十五,塋墓於方太鄉合富村寺背。事見《雪山集》卷首王阮序、卷五《退文序》、卷八《與趙丞相書》,《宋史》卷三九五有傳。

著述名錄

著有《雪山集》、《紹陶錄》、《詩總聞》等傳世。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稱其《西江月》梅詞壽董守“巧語不涉纖”,《江城子》“得到釵梁容略住,無分做,羞蜓”句為“未經人道”。王質詩,《雪山集》四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簡稱孔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嘉慶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藏北京圖書館);《紹陶錄》二卷,亦以四庫本為底本,校以清康熙翁栻校跋抄本(簡稱翁本、藏北京圖書館)、清乾隆孔氏微波榭抄本(簡稱孔本)。另從《永樂大典》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編為第七卷。

代表作品

山行即事】浮雲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苹風吹袖清。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東流道中】山高樹多日出遲,食時霧露且分霏。馬蹄已踏兩郵舍,人家漸開雙竹扉。冬青匝路野蜂亂,蕎麥滿園山雀飛。明朝大江送吾去,萬里天風吹客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