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傳說之一

類似的傳說流傳很廣,山西省武鄉縣、廣東省高要縣、陝西省洛川縣、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達州、福建南平、江蘇虞縣的爛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紹興,成都爛柴山、山東萊蕪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爛柯山傳說遠在日本也有流傳記述。
爛柯山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晉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後,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476年)酈道元的《水經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異記》等諸多史科中都有記載。“爛柯山”一詞被收入到《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辭源》、《辭海》、《中國地名大辭典》等名典。由於現代生活衝擊,蘭柯山傳說僅流傳於旅遊業的為數不多的導遊中間。民間能講的僅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時此傳說相關的許多景觀和文物因戰亂等原因,遭嚴重破壞,如“集仙觀、“玉枰仙隱”、“最高頂”等均已不復存在;天生石樑下有眾多的摩崖石刻,如今只剩下明李遂書寫的“天生石樑”四字;諸多古代碑刻,現僅存明朝徐渭詩碑殘碑、瞿溥《日遲亭記》殘碑、民國“戰龍松遺蹟”、“五指樟遺蹟”碑,可謂廖廖無幾。
爛柯山傳說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的環境和時間產生的特殊產物,因此它首先具備民族民俗價值,其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兩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遊價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區的“石室鄉”、“石樑鎮”的名稱均源自爛柯山傳說,古城門“通仙門”、石室山的“仙遊渡”也源自爛柯山傳說。文化交流價值,近年來,因爛柯山而引入的各項圍棋賽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進了衢州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爛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國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傳說之二
爛柯山,位於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處的石寶鄉,又名石室山、石橋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爛柯”一名的來歷,緣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民國《縣誌》稱:《遺愁集》記載,晉代有個名叫王質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進一處石室中,看見兩個老人正坐在裡面下圍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觀看。老人給他一枚狀如棗核的東西,含在嘴裡便不覺得饑渴。一局還沒下完,王質回頭一看,發現砍柴用的斧柄已經爛了。王質趕緊下山回家,誰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鄉親早已不在人世。一打聽,已歷時兩代,從此就有了“爛柯棋根”之說。但據晉虞喜《志林》所載,王質在石室所觀下棋者,不是兩位老人,而是兩個童子。
還有一種傳說,見於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工質伐木至石室中,並非觀童子下棋,而是聽四個童子彈琴唱歌,人迷忘返。結果斧子柄都爛了。
總之,這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有關樵人進山、看仙人對奕。斧柄爛盡的情節,流傳甚廣,以爛柯山遺蹟自稱者,全國各地並不少見。但衢州爛柯山,是唯一被我國道教的道書列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謂“洞天福地”,即指道教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一書中記載,全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們一致公認,衢州不僅是爛柯山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圍棋的棋根之鄉。“爛柯”之典故,也早已盛傳棋界,久負勝名。

主要特徵
爛柯山傳說由於其民間傳說的自身特點,使得其具有了民間傳說的基本特徵,語言樸實簡潔,內容豐富,優美動聽,在其中寄寓了勞動人民對自然與生命的抗爭和生存欲望。
文獻記載

陵川棋子山爛柯的傳說在陵川縣境內流傳已久,分布區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鄉(鎮)交界處的棋子山及潞城鎮部分鄉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特別是在棋子山腳下的葦水村,是全村人集體傳承下來的,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個傳說和傳說中的人物。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經典文獻《尚書•洪範》、《史記》、清武彭齡的《箕山履跡考》、清光緒版《陵川縣誌》中都有關於箕子山及箕子隱居陵川謀棋的記載。相關作品有《民間故事集成》(1987、陵川縣編)、《靈山聖棋》(2007、大型舞蹈)、靳虎松的《傳奇》(箕子山傳奇)(2010年)等。
主要價值
一、文學價值
爛柯山傳說作為洛川民間文學中的重要內容,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通過該傳說可以進一步了解民間傳說的語言特色和表現手法。
二、歷史價值
傳說往往反映著一個社會時期人們的一種需求和生活,通過對爛柯山傳說和爛柯山現存遺蹟。的考察研究可以有助於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態。
歷史淵源
王樵遇仙觀棋的傳說,最早始見於《述異記》後《水經注》亦有記載。
相關物品
爛柯山

梁代任昉《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與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持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爛柯山由此得名。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之為:“青霞第八洞天”。洞上有一縫,長10米,南寬北窄,中間僅容一人匍匐可進,從洞隙中可見一隙青天,故名“一線天”。爛柯山原有八景:石樑、青霞洞、一線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遲亭、柯山塔、寶岩寺。此外,還有忠壯陵園、梅岩、赤松岩、集仙觀、崇文洞、樵隱岩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