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典故】爛柯人
【拼音】làn kē rén
【釋義】1.指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2.指樵夫。
典故出處
原文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譯文
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衢州爛柯山),晉代有個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典故寓意
傳說其一:傳說在西晉時有個叫王質的青年農民,一次上山打柴,來到王喬仙洞口。王質膽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說洞裡有仙人,我何不進去看個究竟?因洞口很小,只能通過一個人,洞深三丈余,寬餘高各丈許。王質剛進洞中什麼也看不見。頃刻之間,洞頂好像透進來光線,只見兩個小孩正在下圍棋。王質素好下棋,被兩位小孩精湛的棋藝一下子給吸引住了。兩位小孩好像未發現有人進洞似的,邊下棋邊吃大棗,有時也順手把棗遞給王質吃。看完一局棋後,小孩對王質說:“你也該回家了。”王質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經爛朽,只剩下鐵斧了。王質回到村里,怎么一個人也不認識了,詢問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們已經死去一百多年了,從此,後人就把這座山叫“爛柯山”。
傳說其二:
在長垣縣西三里耿村東北,傳說此處有一老者,名叫王志,一天他去田中勞作,看到樹下有二個老人在下棋,就把手中的斧子別在腰上,坐在邊上看。看著看著,他發現身旁的樹葉一會黃一會綠,也不知道變了多少回。時間過了許久,王志要起身回家,突然斧頭掉到了地上,斧把已經全糟了。王志心裡奇怪,但也沒多想。當他回到村里一看,村里大不一樣,村里幾個老人問他找誰,他說出自己的名姓之後,幾位老人大吃一驚,說,數百年前有一老前輩名喚王志,去犁地未歸,無有蹤影。王志聽了這話,簡直是驚呆了,無奈之下只好走出了村,不知所蹤。後人為紀念他,便就把府君廳改為爛柯台。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後,人世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雲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的。其中所寄託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歷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出悵惘的嘆息。
詩文運用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 爛柯人。”
南宋陸游《縱筆》詩:“袖劍客同樓上醉, 爛柯人看洞中棋。”
南宋張炎《木蘭花慢·為越僧樵隱賦樵山》詞:“只恐 爛柯人到,怕光陰、不與世間同。”
明劉基《秋懷》詩之三:“永寤 爛柯人,萬事一夢幻。”
清錢謙益《題陸叔平滄桑對奕圖贈稼軒五十初度》詩:“夜露未晞賔既醉,人間已有 爛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