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宅簡介
![戒珠寺王羲之故宅](/img/8/494/nBnauM3X0ATN5EjN2EDOzgDMxUTMwcTOykzMyQTNwAzMxAzLxg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戒珠寺,原為“書聖”王羲之的故宅。相傳王羲之癖珠,曾失落寶珠,疑心是老僧所竊。老僧無端遭受不白之冤,有口難辯,抑鬱而終。數日後,羲之發現寶珠是自家白鵝誤吞,悔憾不已,便舍宅為寺紀念老僧,並親題“戒珠講寺”匾額,從此戒絕玩珠之癖。
戒珠寺屢毀屢建,現存山門、大殿和東廂等建築,為1924年重建。山門楹聯“此處既非靈山,畢竟是什麼世界;其中如無-,何須用這樣莊嚴。”原為張大千所撰寫,“文革”遭劫,現是後人重書。
1983年重修山門、大殿和寺外的墨池,並正式對外開放。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分布
寺內現辟有王羲之陳列室,為中外遊客所矚目。除了-寺外,中國的寺院頭山門前皆為笑呵呵的彌勒佛把守。但戒珠寺頭山門坐的是一位頭戴綸巾、身穿朝服、臉色白淨、留著三綹長須的-,兩個侍童分列左右,一邊的侍童捧著一疊書,另一邊侍童抱著鵝。這位端坐的-便是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王羲之。
故宅重建
2015年5月,書聖故里管委會與設計單位對嵊州金庭鎮王羲之故居、山東臨沂蘭山區王羲之故居以及南京烏衣巷等單位進行學習考察,在借鑑經驗、廣徵意見、多方研討的基礎上,結合戒珠寺的歷史沿革和特點,把戒珠寺打造成書法界的佛教聖地和佛教界的書法聖地。
2016年5月1日,已經恢復為王羲之故宅的戒珠寺正式接待遊客。改造後的王羲之故宅將通過主題雕塑的塑造、幻像系統、歷史文物展示等手段,以王羲之和他的子女為主題人物,還原王羲之在紹興時期的家庭生活。通過展陳王羲之的代表作展示王羲之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
傳說故事
![王羲之故宅](/img/d/749/nBnauM3XyMTOzUTN2EDM0gDMxUTMwcTOykzMyQTNwAzMxAzLxA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沒想到,王羲之家中的一隻大白鵝突然也病怏怏的不吃不喝,沒幾天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開鵝的肚腸,竟發現了那顆明珠。原來那天大白鵝誤把明珠當飼料吞進肚裡了。王羲之非常難過,深感自己錯怪了那位僧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己竟然為了一顆俗物,而懷疑、傷害自己最真摯的朋友,實在太卑鄙了。自此他戒絕了玩珠之癖,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僧人,於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園的山林一併捐給了佛門建寺廟,並親筆為寺廟題寫橫匾“戒珠寺”,懸掛門上,用來悼念僧人也告誡自己。
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後王羲之西歸,其子遵乃父遺命,將屍體塗以火漆,繼續盡其職守,奈火漆難以防腐,後遂以塑像代之,故與他寺獨特。而寺起名為“戒珠”,一是取《法華經·序品》中“精進持淨戒,猶如獲明珠”之禪意,二是闡明舍宅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