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他幼年曾讀私塾6年。其父是輪船廚工,家境貧寒。
13歲來滬,學雕花木工。後進元昌機器廠當學徒。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滿師後,轉入英商耶松船廠當車工。
光緒二十七年,提升為車床間領班。
光緒三十二年,耶松船廠併入瑞鎔船廠(現上海船廠西廠的前身)繼任領班。任職期間,為一艘排水量3400噸的“新寧紹”輪船車制一根長17米的曲軸。當時沒有分厘卡量具,靠一把卡鉗,車制出符合質量要求的曲軸,博得船主好評。
民國2年(1913年),辭職離廠,自籌資金2000兩銀子,在楊樹浦路鼎和里創建王岳記機器廠(現上海減速機械廠的前身之一),當時俗稱“銑牙廠”,專門代客加工齒輪,又稱“銑牙”。是上海最早齒輪加工的專業廠。
銑字的套用
起初“銑床”的“銑”字,用的是“洗”字,王生岳最早將“銑”字移用於機械金屬切削工藝。民國4年,為史鶴鳴創辦的史鶴記機器廠(現上海沖剪工具機廠的前身)承制一台3號萬能銑床,造價1200兩銀子。是第一台國產銑床。
民國7~9年間,為擴大加工業務,王生岳承接了一座國產大自鳴鐘的全部齒輪加工業務,此鐘有五六層樓高、十間門面寬,坐落在大世界對面清虛觀後面。民國14年,為發展齒輪加工業務,他購進美國SINSINNITE牌新式銑床。民國19年他獲悉滾齒比銑齒更精密,又用7700兩銀子購進一台德國魯麟洋行的36英寸滾齒機,後又購進德國的磨滾刀機、傘齒輪刨齒機等設備。同時,他還自製成功60英寸滾齒機和大型刨齒機,培養出一批技術精湛的高徒,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上海機械工業的開拓者。當時,在上海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齒輪加工為主的機器行業小群體,王生岳被譽為“銑牙大王”。
1913年,王生岳(鄞縣)在滬創建王岳記機器廠(現上海減速機械廠前身之一),專門代客加工齒輪,是上海最早加工齒輪的工廠。
民國25年,茅以升為建造錢塘江大橋,要求王生岳協助解決起重設備上的關鍵部件6英寸一牙的蝸輪副。王生岳就在8英寸車床和36英寸滾齒機上,及時完成了這個蝸輪副的加工,為中國自造的第一座公路和鐵路雙層大橋作了一份貢獻,受到茅以升的讚揚。
民國26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坐落在商丘路的廠房、機器毀於炮火之中。民國27年他重建王岳記機器廠。因年老多病,由其次子王承恩接替事業。民國34年(1945年)10月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