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岳王

唐岳王

唐岳王,即李禔 ,唐朝皇子,唐昭宗第十六子,生母不詳。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九月初十日,李禔被他哥哥唐昭宣帝(唐哀帝)封為潁王。因朱溫篡位,在親臣護送下倉皇南逃入閩,因避亂改稱“岳王”,改名為李璟。為福建省周寧縣一帶李氏開基始祖,後世裔孫尊為“唐皇始祖”。

岳王入閩

岳王天佑二年受封。越三載,朱謀篡,料勢難敵,隨即收拾家計由二親臣偕往七閩管下,自連江、羅源至寧德埔村(今七都),務本(今九都)傳信霍林(今霍童)黃大夫(名悅),黃遣家人至嶺頭迎接,時岳王飢食而噎,因稱是嶺為噎嶺,抵黃大夫家暫宿三夜,直向鹹源(今之鹹村),於朱文立題舉家又宿一夜,二臣稟王:六峰陳指揮使處可投。早朝越峻岭而上,故名之日早嶺(今棗嶺)。由此山益高,嶺益峻,人馬難行軍士不進,岳王遂將銀五千餘兩分給兵卒,又將存銀五千多片埋在嶺頭,刻石箭為記。乃留讖曰“箭頭三步急六六,箭尾七步慢七五”,後當有賢者識之。故此嶺名金井嶺(又名兵散嶺)。王一行晚宿松林,即今之王宿也。因亂軍追急,王令各軍散避,岳王自易名為璟,尋至六峰,得遇親臣陳安,由陳梅樞使其弟與男同王在北山內看草羊半載。時天下未靖,親臣又指教東洋劉周二將謀求藏身之所。王至東洋見劉光、周海,以周海為媒,勸劉光念君臣之義,勿背故國之恩,光遂以女妻之。以馬代耕鏇一載。亂軍又來尋討,劉又將王改排號李一郎,攜妃劉氏到長溪潘公家居住,是時一郎年方十九,居三載生一男,名昌。又三年,迴轉六峰桃源歸水北之墩結龍壇頭(後正名李墩)安居。又生次男名晃,二男俱成年,長男排名李二,娶邱林季氏,次男排名李三,娶高源高氏。後兵亂已定,乃於仕本定居。昌生二子:長德四開基李墩,次聰五開基坂頭。晃住仕本,生子三:長應六,次愈七,三態九。應六生際九,居仕本。愈七生三男:長男興五,開基王宿地;次旺三守居仕本;三盛九開基梅洋。獨態九遷壽寧修竹,支派流傳寧德、福安、霞浦、福鼎、政和、武夷、建甌等地,世世相守。各地建祠享祀不替雲。仕本李墩宗譜俱有詳述。

岳王后裔風俗文化

2014年正月初三接祖 2014年正月初三接祖

山旮旯的仕本村,位於禮門鄉中部,距離鄉中心2.5公里,距離周寧縣城29公里,屬山嶺重丘區,海拔980米,現有230多戶,1000多人口,該村系李姓聚居,擁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其肇

基始祖潁王李禔,系唐昭宗李曄第十六子,於大唐帝國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由昭宣光烈孝皇帝李祝(哀帝)冊封“潁王”。村里為紀念潁王李禔,每逢寅、申、巳、亥舉行貢祖活動,至今在活動中依然保留著隆重的宮廷祭祖禮儀。
仕本起地平坦,四面環山,地勢起伏。東面山嘴軒昂,有賓士勒住之勢,確肖乎馬;南則岡巒疊出,形圓而頂平,視之若鼓;西則孤峰尖峭,上出重霄,其狀如槍之堅,草木從茂;而其北氣勢迢遞,展布如旗之飛揚,乃陰陽之所聚也。俗稱東“馬”、西“槍”、南“鼓”、北“旗”。其源頭小溪的流向:既向東、又向西。俗稱“水流東、水流西”之地。地理先生認為該地屬於菜秧地:肇基後,子孫永不為官,但能夠過著自種自給、偏安一隅的生活。由於潁王感嘆自己身世,這地理位置正符合其要求,於是選擇仕本開基。現後裔子孫遷徙八閩各地,僅周寧境內就有王宿地、田洋、池園、李墩、坂頭等地,人口逾萬人,但仕本千年來確無官貴,果然應驗地理師預言。
潁王后裔為紀念潁王等先祖,建有“大廳”與“李氏家廟”。“大廳”選址村中心,其廳建築簡樸大方而用材講究,柱樑均以直徑60厘米以上的水松構建。現為周寧僅有,福建少有的古建築。
“李氏家廟”建於宋代,明萬曆年間選址“槍”山下,又稱“文筆峰”下,據地理先生稱:該廟受東來之水,合四面獻奇,見宇宙之名勝,當無逾於此宜乎。因此該廟歷來香火旺盛,該建築雄偉大方,並有工藝精湛的橫、直牌匾、壁畫。廟內佛龕上供有潁王等六位先祖寶像,其寶像選用名木精雕而成,坐於轎中。
每逢寅、申、巳、亥貢祖年,王宿地、田洋、池園各村分別到“李氏家廟”恭迎祖家,其活動以仕本、王宿地更具特色。
仕本與王宿地相距10餘公里,每逢貢祖年農曆十二月初三日,王宿安排數百人到“李氏家廟”迎祖,迎祖隊伍前是彩旗隊,隨後是迴避牌、龍頭杖、西瓜錘等儀仗隊,再後才是由四人抬著供有潁王雕像的轎子。轎後還有一人手持龍傘,一路鏇轉。鑼鼓喧天,一路歡送。經禮門、貢川、阮洋中、際會、吾東溪等村,所到之處,神銃(chòng,火銃是原始的火藥武器)隊鳴銃告知,各村沿路村民鳴銃歡迎,並且爭先恐後朝拜。

潁王寶像在王宿地奉祀至次年正月初三日才送回仕本“李氏家廟”。在送回過程中,俗稱接祖宗,其活動比迎祖宗更為熱烈、隆重。
正月初二日,仕本安排二十四名代表前往王宿,其中應有四名能夠掌握宮廷禮儀的青年,俗稱“禮生”。“禮生”在仕本出發時,受族人最高禮儀歡送,族人擺香案,供香花、燭台,舉行儀式後,用鑼鼓隊加以歡送。“禮生”到村尾列隊向歡送人群行鞠躬禮。抵達王宿後同樣受到族人最高禮儀接待。
當晚,王宿安排茶話會,並選出“禮生”代表與仕本“禮生”走禮。“走禮”即為宮廷禮儀。雙方代表各一人參加。舊時“走禮”,“禮生”頭戴官帽,身穿圓領袍衫(領、袖及衣襟處都有拼接邊緣,衣長至足踝),袍衫外套袍褂,手持“禮帕”。走禮有多種走法,分別為“花蝴蝶”、“剪刀剪”、“平丈”、“廿四拜”等。
“走禮”的步法繁雜,如“花蝴蝶”走法:1、雙方代表各一名,分賓主面對面以立正姿勢站立,距約三米左右,主位在左,賓客在右。2、雙方同時清官(即正官帽)、風扣(即正衣領)、角帶(即正腰帶)。3、主客向外轉(主向外轉,客向左轉)。4、主客目光對視,雙手環抱與肩平向外作揖,雙膝微曲,也就是拱手禮。5、主客互換位置:雙方邁出外腿以半圓形弧線調換位置,客走外圈,主走內圈。6、雙方眼視前方行拱手禮。7、雙方各以外腿向前邁一步,又拱手禮。8、雙方再向前一步,再行拱手禮。9、三次拱手禮後,客原地不動,主半圓形走向客對面,雙方互相行拱手禮。10、主到茶桌邊以“禮帕”分別向凳、筷、杯作請坐、請吃、請飲的姿態,客人以拱手禮作回應,最後主人走到客人身邊相攜入座。其他禮生隨同入座舉行話茶會。茶話過程,雙方主要話敘本家友誼,互相祝福,俗稱講好話。
次日,雙方“禮生”,一路護衛潁王等祖宗寶像返回仕本。仕本、池園村各家各戶均持銃趕赴十餘里,到際會村迎接,鄰近鄉村男女老少亦參加迎祖活動,隊伍達數千人,僅放銃隊伍就達數百人。一路銃聲此起彼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路經阮洋中村時,該村還將肇基始祖雕像抬出供於道路中央迎接潁王並舉行似君臣之禮的貢拜儀式。傳說,其始祖乃潁王舊臣地理先生。
至下午三時左右,歷時八小時的接祖隊伍才抵達仕本,環村一圈之後才將祖宗供於“李氏家廟”。
初四早,仕本、王宿“禮生”在仕本“大廳”門口舉行告別儀式,告別儀式也要“走禮”。禮畢,舉行茶話會。茶話會結束,也就宣告三年一次的貢祖活動結束。

李氏祖廟

仕本李氏家廟

李氏後裔為緬懷唐皇始祖之恩德,在仕本村玉筆峰下建造李氏家廟,該廟坐北朝南,始建宋代,清朝重建,為宮殿式土木結構,前後兩座。廟前正上方懸掛“唐皇始祖”直匾,廟內供奉李三公、開基婆、尋龍翁、應六、愈七、通天聖母及兩位看宮翁等祖宗神像,像前陳列聖旨、玉印、御筆,兩側排列鑾駕御品。

開基仕本

相傳,岳王避難時,隨從國師稱,要尋個水流東水流西的地方居住,若干年後可回朝復位,故找到仕本(原稱過坂)這個水流東水流西的地方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岳王開基仕本,嗣後子孫派分李墩、王宿、梅洋、池園、六峰、瑪坑、壽寧、福安、政和、建甌等處。為念先祖締造之艱難,不忘尊宗之至意,仕本、王宿、梅洋、池園等村都循宗規,每逢寅、巳、申、亥年的仲冬舉行貢祖,李氏家廟派孫喜迎始祖神像,謂之“三年一貢弘祖德,四境七迎謝宗恩”。還互派禮生按照宮廷禮儀“ 禮”。每逢春節,各家製作燈籠一副,連線兩條龍燈,環迎全村,流傳至今。

李墩唐岳王宮

唐岳王宮位於福建省周寧縣李墩,建於1999年,建築面積768平方米,占地1084平方米,氣勢宏偉,既是李氏子孫緬懷祖德的聖地,也是當地著名的人文景觀,並列入李墩鎮建設規劃。

唐岳王宮建造記
大唐帝國三百年功業,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留下光輝一頁!我始祖岳王乃昭宗皇帝之子,入閩千餘年來蕃衍三十多代,後裔分布八閩各地,枝榮木茂。一九九七年底族人為緬懷始祖弘揚民族文化,鑑古勵今倡議建造岳王宮,得到了各房的積極回響和有關部門的贊同,並列入全省百鎮發展規劃。由族董組城工程籌建指揮部,選定後門山簏為宮址。踴躍捐資的宗親計八百六十八人,捐資金額人民幣七十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元,為工程提供了物質保證。聘請名師仿古設計,選擇工匠精心建造,雕塑唐高祖、太宗、昭宗、岳王和劉妃、昌、晃二公寶像。特請北京著名書畫家題署宮名,省暑名書畫家和我縣詩書畫社知名人士為岳王宮撰制書寫楹聯匾額,勝概增光一九九八年六月初八動土,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竣工,耗時僅七個月零八天。建築面積七百六十八平方米,占地一千零八平方米,耗資七十餘萬元。經建築行家評審:質量好,造價低,雄偉壯觀,為我縣增添了一處人文景觀。一九九九年新春十二日舉行盛大的竣工慶典,出席貴賓和各地宗親代表六百三十餘人,本村族眾一千餘人,同慶一堂。四月十六日又舉行隆重的開光祭祖儀式,盛況空前,皆大歡喜,光前裕後,長發其祥!謹記。

李墩唐岳王宮楹聯(撰制書法名錄)

唐岳王宮:(北京書畫家 李延聲)
正 匾:功德千秋
偏左右匾:蟲彪龍德 書肅鳳儀(陳丙東)

1.石柱聯(1)軒轅世胄,唐室箕裘金枝齊兢秀;
隴右宗風,岳王冠冕玉葉永流芳。
(福建省宗教局局長 書法家 余劍峰書)

(2)輝增玉冊,二十傳本源可溯;
德耀貞觀,千百載功業難忘。
(福建省離休老畫家 貴州 丁犁書)

(3)一脈南來,重啟宏圖綿世澤;
千秋嚮往,丕承祖德振家聲。(鄭仕康書)

(4)峰覽銀屏,接引函關紫氣;
水環玉帶,紛呈閩嶠風光。(陳丙東書)

龕聯:得姓四千年,祠鑰嘗蒸懷祖德;
開唐三百載,箕裘冠冕播宗風。(鄭仕康書)

3.正柱:(1)隴西封郡,思源沐本,肅此千秋典範;
江左分房,繼往開來,惟期百世蕃昌。(鄭自強書)

(2)眾志起鴻圖,烏革暈飛,祠臻地利鍾地脈;
豐功開偉業,山崇水遠,序替春秋蔚人文。(陳丙東書)

4.廊柱(1)個秋日月長昭偉績;
萬里山河再鑄輝煌。(李承祿書)

(2)共仰風徽兩儀並久;
長沾雨露四海同春。(鄭仕康書)

(3)養性修身遵循矩鑊;
建功立業克紹箕裘。(鄭自強書)

(4)建設中華同心同德;
繁榮桑梓創業創新。(章上圭書)

宮內廊柱(1)溯百餘世淵源,金枝有種;
傳五千年學說,大象無形。(陳丙東書)

(2)說教無私,自古經曾傳老子;
安邦有道,至今人尚頌貞觀。(鄭仕康書)

(3)先代展嘉猷,四海天聲傳奕世;
後昆叼美蔭,入閩氣象耀家邦。(鄭仕康書)

(4)蓋世才華,醉草赫蠻匡社稷;
承天道義,陳辭伏闕恤蒼生。(羅振銘書)

(5)耀祖榮宗,自是文明啟後;
敦倫睦族,當以愛國為先。(鄭自強書)

(6)雨順風調,四海之中皆雨露;
雲蒸霞蔚,普天之下有雲仍。(陳丙東書)

(7)廣宇崇祠,緬懷千秋偉業;
明山秀水,蔚起百代英才。(葉頤年書)

(撰聯:陳丙東 鄭孝祿 楊祥兆 鄭自強 鄭仕康 李大合 周倫珠等)

軼事典故

唐岳王入閩後,阮、劉先生獻計,尋個荒涼偏僻的地方,而且水要向西流,溪南討柴,溪北種糧,才好安心自在傳宗接代重開鴻基。岳王一行百餘人,從江西進入閩地,又經寧德由隱居在霍林的隋諫議大夫黃鞠的後人迎入家中,留宿三日,來到了周寧境內。
到了周寧嶺坂(現為下坂村),唐岳王見一片溪坂,問劉先生:這裡可以開基?劉先生說:這裡水向東,不行!只好再向前走。深夜來到一個村莊,三更半夜,村人正大好睡,鼾聲如雷。唐岳王聽了,不禁脫口說:這是鼾村!“鹹村”(鼾與鹹諧音)由此得名。笫二天早晨上路,眼前是座又高又陡的山嶺,就稱為“早嶺”,現為“棗嶺”村。爬上嶺頭已臨夜幕,唐岳王汗流全身,瞻前觀後,感到十分荒涼。便輕聲呤道:龍入淺水乏魚力,鳳落深山沒鵲威!當晚,這支的王室隊伍投宿在嶺頭底坪,從此該嶺頭底坪就成了“王宿”地。
次日天亮,岳王為避免人馬從多、行跡之大過於招搖,隨從隊伍聽從了其遣散後,該嶺就叫“兵散嶺”(位於王宿村300米處);並在嶺頭挖了一個水壑,將分發多餘拖累的銀兩埋藏起來,還在水壑邊豎了一塊石碑,刻上:銀存三屈下,吃水對門山。後來這裡就叫“金藏井 ”(該井位於王宿村200米處,因2008年王-棗公路建設需要該井往南遷移8米);他又令將士將攜帶的刀槍,集中起來就地埋在王宿附進,後人就叫“刀槍墓”(該墓古刀槍於70年代已被省文物考古部門挖掘出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