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油坊遺址

王油坊遺址

位於河南省永城市酇城鄉王油坊村。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多。1977年發掘,清理出房基11座,灰坑23個。出土陶器有鼎、罐、甗、平底盆等。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黑陶。紋飾以方格紋、籃紋、繩文多見。另出土有石刀、骨錐、蚌鐮、陶拍子等。屬龍山文化遺存。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河南省
王油坊遺址VI-131

簡介

王油坊遺址位於永城市西南贊城鎮王油坊村北400米處,東臨澮河,周圍地勢平坦,為舊黃泛區淤沒之地。該遺址呈孤形略高於地面。造律台遺址位於贊城鎮政府駐地贊城集南端,現存高台呈南北向,長54米,寬34米,高7米許,文化層厚8~9米,上層是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址。1976~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商丘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三次對永城市境內的王油坊遺址、造律台遺址、黑錮堆遺址、書案店遺址、趙莊遺址,原商丘市(今梁園區)境內的穀子坑遺址、半塔村遺址和寧陵縣境內的丁錮堆遺址等進行調查和重點發掘。發現有大量的彩陶文化、龍山文化或商文化遺址。

遺址

在茫茫永城大地,古城東北的王油坊,孕育了商丘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商的先民們在商丘一帶的活動,王油坊文明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如今已是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王油坊遺址,位於永城市西27公里酇城鎮王油坊村東北400米,它北靠澮河(古渙水)支流龍興溝,東距澮河250米,周圍地勢平坦,遺址略高於地表,東西和南北向長皆約100米。
王油坊遺址在1977年被發掘以前,由於土地呈黑色,被村民作為積肥土取走,或被作為建房用土取走。當時,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拉走的黑土其實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化價值極高的灰坑填土。
王油坊遺址為什麼會成為商丘文明的曙光呢?
..

眾所周知,史前商族人在建立商王朝之前所創造的文化,學術界謂之“先商文化”。考古材料證實,先商文化主要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它來源於山東大汶口文化,並吸收了河南龍山文化及其周圍其他文化的先進因素。而據考證,商族發源於居住在今山東滕縣一帶的史前東夷人之中,最初主要活動在今豫東、魯西南一帶。分布在這一區域的考古學文化,學術界稱之為河南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屬於這一類型的文化還有:永城造律台遺址、永城黑堌堆遺址、永城書案店遺址、永城趙莊遺址、商丘市穀子坑遺址、商丘市半塔村遺址和寧陵縣丁堌集遺址等。從發掘情況看,遺址堆積較厚,一般都在3米以上。出土的文物為龍山文化晚期的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王油坊類型遺址發現的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商丘地區早在4000多年前人類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廣闊、平坦的土地上。他們或網罟而漁,或弓矢而獵,或磨蜃而耕,或畜牧牛羊,由漁獵生活逐漸進到農牧生活。該地區較為發達的農業、漁獵和手工業,為商丘當然也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明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王油坊類型遺址都在故黃河的沖積平原上,為舊黃泛區淤沒之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是黃河文明中一束光輝的奇葩。
..

史前商族人由山東向今天的商丘遷徙,其間的腳步就曾停留在王油坊村,並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然後再向西發展,於是就有了帝嚳和閼伯及其子孫。他們以亳為中心,創造了及其燦爛輝煌的先商文明。
王油坊遺址1936年被發現,1977年發掘。經過歲月的磨礪和風雨的剝蝕以及人為的破壞,如今的王油坊遺址已是風燭殘年、斑駁淋漓,雖然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往日的風光已很難尋覓。歷史往往就是這樣被淹沒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