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

上海松江廣富林遺址[松江廣富林遺址公園]

廣富林遺址位於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區方松街道,西北和西面較遠處環繞佘山、辰山、鳳凰山等諸多小山峰,遺址附近地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3米左右。遺址於1959年發現,後經多次考察和發掘,專家認定:“廣富林文化遺存”是新發現的文化遺存,是一種新見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富林遺址廣富林遺址

廣富林遺址位於松江區方松街道廣富林村村北的施家浜河道及兩岸一帶。約處於4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居住於黃河中下游的先民由於洪水之災,移民遷徙到了長江淮河流域,他們中有一部分人選擇了上海松江佘山以南區域作為最終棲息落腳之地。這一文化遺存完全不同於以往分布於該地區的所有其他文化,在環太湖地區是第一次發現。整個遺址約有10萬多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末被當地村民發現。

據考古專家介紹,廣富林遺址屬於河南的龍山文化。廣富林遺址出土的陶器與著名的河南永城王油坊類陶器基本相同。是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與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的交融。廣富林的遠古文明已由科學考古而得到初步證實,早在5000年前,廣富林一帶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勞作生息。

發掘

1961年9月對其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探明遺址為2層。上層面積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紡輪、陶餅、帶紋飾陶、硬陶和帶釉陶等,系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下層面積7000平方米,有灰坑1個,墓葬2座。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類型。

廣富林遺址的發掘廣富林遺址的發掘

第二次發掘是1999年底至2000年初,發掘面積349平方米,發現了漢朝的大型建築構件,還發現這裡有可能曾是上海最早的城鎮。
第三次發掘在2000年底就開始了,發掘面積擴大到了500平方米。出土了經鑑定屬於龍山文化類型的器物,留下了上海的先民同中原的移民一起生活的印記。

2012年4月,廣富林古文化遺址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地區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發掘。這次是松江建設廣富林遺址公園以來的第3次考古發掘,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前兩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時間分別在2007年和2008年,從2007年後,每年都會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零星發掘。本次考古發掘由上海博物館、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大學、山東大學、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家單位聯合開展,計畫開挖面積約1.5萬平方米,原計畫發掘時間從2012年2月中旬到6月中旬,但由於連續降雨,估計完工時間大約在2012年七月。

考古文化

廣富林遺址廣富林遺址

富林文化是廣富林遺址最重要的考古收穫之一。1999年冬發掘廣富林遺址確認了一類以側裝三角足鼎為代表的遺存,此後在相鄰的江浙地區也不斷發現該類遺存。根據考古學命名的原則,考古學家們把這類遺存命名為“廣富林文化”。

廣富林是經過發掘的包含廣富林文化內涵最豐富的遺址。這些重要遺蹟及其出土遺物極大地豐富了廣富林文化的內涵。

考古意義

廣富林遺址發現“廣富林文化”,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空白,為研究環太湖地區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材料。

廣富林遺址的發掘,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為深入認識遺址的聚落分布與歷時演變過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豐富的廣富林文化內涵,為推動和深化相關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遺址所反映的新石器時代末期不同文化因素的相互融合與影響、文化的演變與替代,體現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歷史事實,是探索環太湖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課題。

開放

2012年6月9日是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松江廣富林考古現場6月7日首次向公眾開放,現場展出良渚文化玉器、廣富林文化石斧、周代瓷碗等60餘件珍品,以拉近公眾與考古、歷史的距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