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工程系,1993年10月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0年受聘為正教授,1991任博士生導師,1981~1983年聯邦德國Karlsruhe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作品
《工業工程與管理》、《機械與電子》、《醫用生物力學》、《透析與人工器官》、《中國人工關節雜誌》編委。
研究領域
人類個體生命質量與機械工程
以現代機械工程理論與技術為手段,以提高人類個體生命質量為宗旨。
主要研究方向有:
(1)人體力學研究
包括:人體骨關節系統的生物力學仿真、生命體的有限元分析、細胞生長與所受應力之間的關係。置入假體後骨組織的遠期生長預測;
(2)生物材料與生物製造研究
包括:納米生物材料、人工活性骨的生物製造、人工器官材料與器官製造;
(3)生物摩擦學
包括:天然與人工關節的潤滑機理、人工關節的摩擦與磨損、假體界面的微動磨損;
(4)假體與生物系統的數字製造
包括:人工關節與人工假體的CAD/CAM技術、遠程設計與網路化製造技術、人體生物學系統的仿生與醫學假體的創新設計;
(5)數位化臨床工程系統
包括:光學手術導航系統研發與臨床套用、手術機器人研發;該領域至今已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國家教委重點項目1項,博士點基金2項,上海市科委課題3項,企業與海外合作課題3項。該研究領域現建有校內跨學科的醫學假體工程中心,在上海市張江國家高科技園區與二醫大合作共建有"醫學內植物工程聯合研究所",並在同地建立了“上海思愛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基於CAD/CAM技術的人工關節和人工骨假體,於2003年獲得國家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
人類群體生命質量與機械工程
以現代機械工程理論與技術為手段,以提高人類群體生命質量為宗旨。
主要研究方向有:
(1)綠色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
包括:機械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設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機械產品綠色設計資料庫;
(2)再製造理論與技術
包括:汽車回收與再製造技術、基於回收與再製造的汽車設計;
(3)舒適性理論與設計
包括:舒適感機理、機電產品的舒適性設計
(4)老齡工程與健康工程
包括:針對老人生理缺陷的產品設計、健康信息網路該領域至今已經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Ford專項基金4項,豐田-高日基金3項,上海市汽車工業研究基金2項,機械工業部(原)基金2項,並在上海市科委和經委領導下,與企業共同建成了“上海市汽車回收示範工程”。
成就榮譽
曾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項\重點項目3項,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2項,國家教委(含博士點基金)3項,部委基金項目6項,上海市科委基金3項,國際合作項目8項,上海市汽車基金3項,企業項目8項。出版著作20本,其中:2001年《現代機械設計——思想與方法》獲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2003年《汽車摩擦學專著》獲中國優秀科技專著三等獎。2003與學生合作發表論文40篇,其中SCI收錄2 篇,EI收錄8篇。科研獲獎:2000年前曾獲得上海市與部級二等獎2次,三等獎3次,聯合國TIPS獎1次。2001年科研成果:“個性化人工骨關節CAD/CAM技術與臨床工程系統”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3年科研成果:“中國木薯乙醇燃料全生命周期評估” 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3年科研成果:“廣西木薯酒精全生命周期分析”獲中國汽車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專利:獲實用新型3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項(已公開),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軟體註冊登記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