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下洞八仙之一]

王喬[下洞八仙之一]

王喬,相傳是蜀人,在邢台為柏人(今隆堯柏人城)縣令數年,後棄官在邢台隆堯的宣務山修煉道術,得道後騎白鶴升天。王喬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下洞八仙中影響較大的一位。 根據明朝《賀昇平群仙慶壽》中記載,這下洞八仙是王喬、陳戚子、徐神翁、劉伶、陳摶、畢卓、任風子、劉海蟾。王喬的出名不僅僅因為他被列入下洞八仙,更主要是因為他乘鶴仙去的神奇歷史和他的行氣吐納術 成為後世修煉家奉為圭臬。

基本信息

簡介

王喬:古代神話人物、道教崇奉的神仙。即王子喬,周靈王的太子、王氏始祖,本名姬晉,字子喬,自幼聰明而有膽識。據說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正趕上連降大雨,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合流,洪水漫過了堤岸,幾乎要衝毀王宮。靈王著了急,忙命人運土堵水,王子晉卻在父親面前引經據典,講了一套“川不可壅”的大道理。他的意見雖然不夠全面,靈王也沒有採納,可是這孩子有膽量、有智慧的名聲卻很快傳揚到各國諸侯,大家都很佩服。周靈王二十二年,王子晉游於伊水和洛水,遇到道士浮丘公,隨上嵩山修道成仙。

王喬 王喬

邢台市隆堯縣域西部山丘座臥,崗坡迭起,特立突兀的宣務山,雄踞群崗之中。 這裡有“五山”即堯山、宣務山、乾言山、茅山、臥牛山。隆堯的山雖不高大,卻典籍有名,這五座山崛起於冀南大平原上,也可稱得上鶴立雞群、一方獨秀了。柏人城自春秋時期始建到廢圮,歷經春秋、戰國、兩漢數代,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它被譽為華北平原現存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也最直觀的殘留古城池,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今柏人城遺址東城牆長2225米,西城牆長1415米,南城牆長2426米,北城牆長2426米。該城牆土築,底部最厚處達60米,上部最薄處殘剩約6米,殘高9.15米,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書證》記載他曾在柏鄉為官,慕名來訪隆堯宣務山,曾見柏人城內漢桓帝時柏人縣民為縣令所立碑銘,上刻“山有巏嵍(宣務) ,王喬所仙。”進一步印證了王喬在宣務山騎鶴升天的神話。晉葛洪撰的《神仙傳》中也曾說:“王喬為柏人令,於東北宣務山得道。”這些典籍和碑銘都說明,神話中的人物王子喬曾經做過柏人縣的縣令,後來在宣務山修煉成仙,駕鶴升天而去。

《全唐詩話》中還有馬郁贈給韓定辭的一首詩:“邃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後宣務山上望,羨君時復見王喬。”可見邢台宣務山就是傳說中的柏人令王子喬駕鶴升天之地.

記載

王喬的事跡見於《淮南子》、《藝文類聚》、《仙賦》、《顏氏家訓》、《神仙傳》、《王氏神仙傳》、《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楚辭》、《順德府志》、《唐山縣誌》、《隆堯縣誌》等文獻資料。

杜光庭《王氏神仙傳》云:"王喬有三人:有王子晉王喬,有葉縣令王喬,有食肉芝王喬,皆神仙,同姓名。"

同名

1.越人王喬

《雲笈七籤》卷二十八《二十八治》云:"第五北平治,在眉州彭山縣。……中有神芝藥草,食之,與天相久。昔越人王子喬得仙,治應室宿。"考王喬的傳說最初出於南方,是吐納、導引、行氣的養生家。屈原《遠遊》云: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順凱風以從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清王夫之注曰:"見王子,謂服王喬之教也。"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初竹簡《養生方》有王子巧(喬)向彭祖問養生的記述。《淮南子·泰族》云:"王喬、赤松,去塵埃之間,離群慝之紛,汲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躒虛輕舉,乘雲遊霧,可謂養性矣。"王喬、赤松子皆屬南方楚越神仙,後來傳稱王喬即太子晉,越地神仙王喬遂隱。然晉人葛洪猶言吳越間行氣事,後世道書有《王子喬導引法》《王子喬導引圖》等,仍約略可見其影響。

2.太子王喬

(1)簡介:傳為周靈王太子晉。《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云:"王君名晉,字子喬。亦名喬,字子晉。周靈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晉太子也。生而神異,幼而好道。雖燕居宮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際,累有神仙降之,雖左右之人弗知也。"④後得天台山浮丘公降授道要,修"石精金光藏景錄神"之法,又於靈王二十二年,接之登嵩高山。後數年之七月七日,"乘白鶴謝時人,升天而去。遠近觀之,鹹曰:'王子登仙。'…… 升天為右弼,主領五嶽司侍帝晨,號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元始上真眾仙記》稱其位居"金闕侍中"。《雲笈七籤》在釋屍解法時,特別提到王子喬墓在京陵,戰國時復有發其墓者,唯見一劍在室。則視王喬為屍解仙。又傳王子晉曾從浮丘公受丹道,故金丹道士亦尊奉之。因王子晉在幾位王喬中聲名最盛,五代時受封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元應真人",高宗紹興(1131~1162)年間加號"善利廣濟真人"。

3.葉縣令王喬

《後漢書·方術傳》載:"王喬者,河東人也。顯宗世,為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台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西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尚書課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下玉棺於堂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召我邪?'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乃為立廟,號葉君祠。牧守每班錄,皆先謁拜之。吏人祈禱,無不如應。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或雲此即古仙人王子喬也。"河東在今山西。相傳他在漢明帝時為尚書郎,出為葉縣令。道教奉之為神仙,《洞仙傳》《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十皆有其傳。《洞仙傳》稱:"漢法,畿內長吏節朔還朝,每見子喬先生至,不見有車馬跡而怪之。明帝密使星官占候,輒見雙鳧從東南飛來,乃羅得一隻履。時人異之。"與《後漢書》稍異。

王喬,河東人也,漢顯宗時為葉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詣京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臨至,必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舄焉,乃四年時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縣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忽下玉棺於庭前,吏人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欲召我也。”乃沐浴服餌,臥棺中,蓋便立復。宿昔乃葬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羊皆流汗喘乏,人莫知之。百姓為立廟,號‘葉君祠’,禱無不應,遠近尊崇。帝詔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復聲。或云:“即古仙人王喬也,示變化之跡於世耳。”(出《仙傳拾遺》)

【翻譯】王喬是河東郡人,漢顯宗時任南陽郡葉縣縣令。王喬有仙人的道術,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就到京城朝見皇帝。皇帝因為他進京太勤而奇怪,而且他每次來時即不騎馬也不乘車,就密令太史官偷偷察看。太史官察看後向皇帝奏報說,“王喬每次到京城來時,準有一對野鴨子飛來。”皇帝就派人等野鴨子再飛來時張網捕捉,結果網裡捕到的是一雙鞋子,這鞋還是漢顯宗四年時賞給尚書的那雙鞋。每次王喬來朝見時,葉縣縣衙門前的堂鼓就會不敲自響,鼓聲可以傳到京城。後來,有一天忽然從空中降下一具玉石棺材,停在大堂院裡。縣衙的官員們一起推挪那口玉棺,玉棺一點也不動。王喬就說,“這是天帝要召我去呢。”於是王喬就洗了澡吃了藥,自己躺進玉棺中。他一躺進去,棺蓋就自動蓋上了。然後大家把玉棺埋在城東,玉棺入土後,泥土自動堆成了墳墓。這天夜裡,葉縣的牛羊都流汗氣喘,不知是怎么回事。百姓立了廟,叫“葉君祠”,祈禱求告都很靈驗,遠近的人都很信服崇敬。皇帝讓人把堂鼓迎進京城放在城外都亭中,鼓再也沒響過。有人說他就是古時的仙人王喬,來向世人顯示神仙變化的功力。

4.蜀人王喬

傳為犍為武陽(今四川彭縣)人。《淮南子·齊俗》注云:"王喬,蜀武陽人也。為伯入令,得道而仙也。"杜光庭《王氏神仙傳》載云:"益州北平山上有白蝦蟆,謂之肉芝,非仙才靈骨,莫能致之。王喬食之,得道。今武陽有靈仙祠。"《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所述略異,謂"武陽有北平山,在益州南一百四十七里,高一千三百丈,上有白蝦蟆,謂之肉芝,食者長生,非仙材靈骨,莫能致也。喬好道,望山朝拜,積十餘年。登山感致,因得食之,身輕力倍,行及走馬。"並稱:"今武陽有喬仙祠"。此版本之《王氏神仙傳》而突出言其成仙之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