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清濂洞”位於澤掌鎮喬溝頭村往北山約十五里路的“娘娘峪”,繞三彎石道,進入溝里,望五峰聳立,似五瓣蓮花綻放;看千畝天然翠柏被山風撫動,如碧浪青波起伏;聽綠林深處風聲鳥鳴,又象天公吹曲,交響悅耳;讀《清濂洞會聖龕記》才知此處古代就是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遊玩經過
探“清濂洞”須經過“娘娘峪”山門,遺憾的是山門早已毀壞,有幸的是山門內南峰腳下現仍保存著千古由來“一口泉”,泉唇下有天然石碗、石池,水流量如燈繩粗細,甘甜可口。步入峪溝抬頭四面環視,共分為東西南北五中峰,峰間多有天外來石,如怪獸大小各樣形狀;也有如鏡面。山腰削壁,似等待文人墨客揚筆抒懷。峰坡翠柏粗細不一,神態各異。如:“鹿頭柏”、“姊妹柏”、“夫妻洞”、“盤蛇鳳頭柏”等。
地理位置
“清濂洞”鑲嵌在中,西峰山腰連線的凹崖壁,從東峰之嵌鳥瞰,頗像巨蚌張口,探問蒼穹。洞高海拔約200餘米,大小洞四、五處套聯,面積約400平米。從地質情況分析,是幾千年來經洞水自然沖刷而成。洞後石壁頂自然形成大量滴水乳頭溶岩和棉花形、枝條狀、蜂窩塊“鐘乳石”,個別還呈紫、黃、綠色澤。據當地老人回憶:“清濂洞”崖口額上有“觀音蓮花打座”,“八仙人左右侍奉”微縮壁像群,約長三米,寬一尺;洞左壁高出洞底約一米、有十五平方米戲台;右側有道家聖龕,兩側與正面壁上有彩繪壁畫;洞口中部有供奉聖母的佛殿;洞深處有孔子及弟子教壇。“清濂洞”在布局上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格調。(民間有隋末大儒,史稱王孔子的王通,在此洞讀書講學的傳奇,但其三教合一的獨創主張是具有較強說服力的)。“三教”塑像均遭破壞。據知情者言洞中塑像共有80餘尊;洞的左側還有偏洞景觀,洞頂有一處滴水,舊時百姓每年到此燒香祈雨;有人描繪原洞蓋上有清流,又名“水簾洞”。海拔
“清濂洞”對面聳立東峰,約海拔1700米高,上東峰之道,謂“天梯”,陡直險惡。峰腰有“鑼鼓院”,現存殘牆斷柱,後院為“尼姑庵”,曾有前後兩殿,前殿供奉“太上老君”,後殿供獻“三天尊神”。上登約海拔1500米有天然造就“八仙洞”與峰顛的“八仙道場”的斷牆。“八仙洞”深約50米,洞內大套中、中套小,洞洞相接,洞內除去斷碑外,洞壁上有天然雕成的圖案,如“天狗守洞”、“神鳥銜石”、“壁柏板影”、“仙指點通”。據碑文傳說該洞曾為八仙修道施法的場所。相關歷史
入住清濂洞的是隋末年的大思想家、文學家王通,王通字仲淹,絳州龍山人(今河津市),生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是唐代大詩人王勃的祖父,王通少小時就受儒家思想的陶冶,胸懷大志,青年時勤學苦讀,尋師訪賢,學業大進,參加考試,金榜題名,王通曾上書隋文帝,獻策於治國安邦的方略,但未被隋文帝採納,他懷才不遇,抱怨不能實現,便辭官回鄉,來到了清濂洞,經過九年的奮鬥,把自己的政治主張寫成6部書,被當時文人稱之道“續王氏六經”從而名震天下,四方儒子云集清濂洞,如:唐初的著名將相李靖、魏微、房玄齡等都來投師於他的門下,據傳王通的弟子達千人以上,成為隋末大儒“一代名師”。第二位入住清濂洞者是呂岩,就是道教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後被道教奉為“純陽祖師”,呂岩是唐初蒲州永樂人(今芮城)是唐宗室後裔,父親姓李、母親姓呂,因武則天篡權後,殲殺李氏族人,改從母姓。呂岩全家為避追殺,逃出長安,隱居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後來呂岩聽說河東姑射山是個好地方,便辭別父母兄弟,帶著妻子梁氏和大女藐姑,次女秀姑來到清濂洞過著隱居生活,他們後來都在此得道成仙。
八仙洞
我們從清濂洞向東面望去:山下面是鑼鼓院,那裡每當逢廟會時是社火鑼鼓表演的地方。山中間是呂祖洞(後人也稱八仙洞),山頂上是石頭城(也稱八仙城),這兩處都是當年呂洞賓修煉的“道場”。再往上就是藐姑射妖台,它是景區最高處,海處1386.4米,“藐姑射妖”的傳說是這樣的:呂梁山下沿山一帶,每當夏秋收穫時節就有妖風肆虐,使沿山村莊遭受風災,民不聊生,叫苦連天。百姓求救於藐姑仙子,藐姑登上頂峰,拉開鐵弓,搭上毒箭,當妖風撲來連射三箭,將蚺蛇妖怪射殺。後人為紀念藐姑,將此山稱為“藐姑射”和“姑射山”。當你登上姑射台,環望四周,群山環抱,雲霧繚繞,峰頂險惡,高聳雲端,真有“絕頂三千尺,一覽眾山小”的感受。在姑射台中央所建的是“會仙亭”八仙曾在此聚會。每當雨後或是晨、昏,登亭遠望,碧空晴嵐,晨看日出,昏觀晚霞。那是姑射山美景的最佳觀賞點。在姑射台會仙亭上向東南方向俯視,便是“佛爺嶺”,山中有洞,人稱“佛爺洞”,此洞和清濂洞大同小異,也是百萬年以上的石灰岩洞,洞門雖小,但洞體很大,洞內高9米,寬30餘米。這裡是佛教聖地,古時洞中塑有佛像、十八羅漢等。佛爺洞前有一巨大隕石,高12米,周圍20餘米。當地百姓稱這個“天外來客”為“飛來石”,“飛來石”還有奇特功能,每當隕石出現,潮露濕潤現象時,次日定出現陰雨天過天晴。故人稱:“天文晴雨石”真乃一大奇石也。有興者可沿山道盤旋而下遊覽一番。
桃花峪
除此之外,您們還可以順著這條川路走進現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猶如深山老老林的“紅葉峪”峽峽谷。谷內道路彎彎曲曲似銀蛇起舞,懸崖松柏在岩縫裡油然茁長,有若龍興望月,灌木藤條爬岩伏伸,恰似鳳尾探天,青翠嶺南坡到深秋時節,那裡的紅葉樹霜後變成“漫山紅葉”,景觀十分壯麗。再從青翠嶺向南繞行就到了“九江聖母”種植仙桃的“桃花峪”,那裡是春天的勝景,初春時節桃花盛開,香飄四野,春風蕩漾著粉紅色的桃花,蜂蝶飛舞,真可謂“世外桃園”。一口泉
從桃花峪南遊,經過“翠嶺瀑布”就到了有著神秘色彩的“一口泉”,傳說這口泉是呂祖煉仙丹,取用聖水的地方。一口泉千百年來細流不涸,不乾不溢,喝口甘泉聖水,可治百病,若長飲此水,可長壽無疆,返老還童。當年藐姑仙子曾用此水製藥普救蒼生,賜藥醫疾傳為佳話。香姑仙子在此挑水灌澆桃園,將仙桃為貢品獻給王母。各位,當您路經聖泉時,可別忘了飲一口甘泉聖水呀。“一口泉”是夏季一道風景線,每當盛夏,這裡常有成千上萬的彩蝶,飛繞遊戲,上下翻舞,當地百姓稱之胃“蝴蝶泉”,諶稱景區的內一大奇觀。另外,還有一處風景更應該去那裡遊覽一番,那就是姑射山最高峰的“華靈廟”,24烈士殉國“紀念亭”。地處1438.3米的烈士紀念亭,是呂梁山脈,滑嶺之巔,姑射山北峰。
抗戰功績
在抗日戰爭時期,這是發生一起激烈戰鬥。一九四一年夏季,日本侵略軍向守衛在“華靈廟”的第二戰區七師三團三連的中國軍隊發起衝擊圍抄,雙方展開了浴血奮戰,三連戰士勇猛無比,打退日軍多次反撲和圍攻。在彈盡糧絕,援軍未到時,為了奪取最後的勝利,三連連長彭永祥,排長郭文光等24名勇士,身係數枚手榴彈沖入敵陣與敵人同歸於盡,驚退日寇。戰爭結束後,為紀念這些為國殉難的烈士,將“滑嶺廟”改為“華靈廟”,並樹碑建亭。碑亭額題和碑文由閆錫山親筆撰文並書。碑文詳述了這次戰役的經過及勇士的功跡。現碑亭保存完好,屬我縣紀念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下面這道詩是明代詩人王崇古所作的“藐姑射山”詩:
大谷名傳姑射山,瓊宮仙子隔塵寰
澄漂蟒淵蛟龍崖,秀嶺逶迤虎豹關。
樹色晴連山色好,鳥聲幽并水聲間。
坐來蒼翠侵入骨,思向山靈共解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