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平
王叔雲1945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經濟系,1947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獲碩士學位。
1947年起,先後在達仁商學院、相輝學院、鄉村建設學院、重華學院、中國公學等校任講師 、副教授。
解放後歷任重慶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經濟研究室研究員,重慶大學經濟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四川財經學院計畫經濟系和農業經濟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科研處處長,學院副院長,院長。
王叔雲曾擔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理事、四川省農經學會理事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及《農業經濟卷》編委、四川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農村金融學會副 理事長、四川省科協委員、四川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兼農經組組長。
王叔雲曾任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任委員等職務。目前, 王叔雲還兼任四川省農經學會名譽理事長、民革四川省委名譽主委。
學術建樹
概述
解放後,王叔雲以孜孜不倦的勤奮精神,在科學 研究、教書育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國農村經濟問題淺論》、《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農業巨觀經濟管理的理論與實 踐》(主編)、《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委)、《農業 經濟卷》(編委)。
主要研究報告有:《四川省糧食穩定增長因素及其相應措施的綜合報告》、《發展四 川省農村商品經濟的研究報告》、《我國城鄉工農關係發展趨勢研究》等。
王叔雲在學術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著述來看,主要是在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學理論方面頗有建樹。
探索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學
王叔雲在農經學界首先提出建立社會主義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學的問題。
王叔雲認為,農業經濟作為部門經濟之一,屬於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巨觀經濟的一個重要層次。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則屬於國民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巨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層次。因此有必要相應建立農業總量經濟學和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學。
對於後者,王叔雲提出: “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巨觀經濟管理就是以管理內容為‘經’,以管理形式(或 方式)為‘緯’,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的一個有機體”,“所謂農業巨觀經濟管理,其內容就 是國家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和道路進行戰略決策,並通過對農業生產各個要素,農業再生產各個環節以及農業生產地域布局進行管理,以達到預期的巨觀決策目標;其形式就是國家對農業宏 觀管理要堅持計畫調節和市場調節並舉,在國家計畫指導下,擴大市場調節範圍;堅持指令 性計畫和指導性計畫並存,以指導性計畫為主; 堅持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並 ,以經濟手段為主,以適應農業這個部門經濟有其特殊規律的要求”。
對農業現代化的觀點
王叔雲認為,農業現代化指的是當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狀況和已經達到的水平,是一個農 業生產能力大小、高低、先進或落後的標誌,是一個屬於生產力的範疇。他不同意“農業現代化內容應包括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等幾 個方面”的觀點,認為這會造成概念混亂,會使區分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工作失去意義。
他也不同意把農業現代化概念越說越廣,以致把“供產銷一體化”、“農工商 一體化”都歸到農業現代化的範圍來,認為這反而會把農業本身的特點和內容沖淡了。
他還指出,那種認為不搞機械技術現代化和生物技術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就不能起步的觀點是錯誤的,因 為這是一個不利於加快發展農業生產,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觀點。他認為,凡為農業現代 化創造前提條件,也是農業現代化的起步。
王叔雲認為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準,仍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他既不同意那種認 我國耕地少,人口多,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指標只能是土地生產率而不是勞動生產率的觀點,又不同意那種擔心由於我國地少人多,勞動生產率提高后,剩餘勞動力就會沒有出路的分析。
他認為,只要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為剩餘勞動力安排出路,把兩方面的工作結合起來進行,就能走出一條雖然迂迴曲折但卻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的新路。
這一方面需要在採用先進技術的同時,保留相當數量的比較落後的技術,不能要求過快地提高勞動產率,以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需要廣開生產門路,向生產的廣度和深度 進軍,吸納剩餘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走農村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選擇。
對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
王叔雲認為,從建國30多年經濟建設實踐來看,經濟發展得是否順利同發展戰略決策的是否 正確有很大關係。建國以來,四川農業經歷了三起兩落的發展過程,與當時發展戰略的失誤 直接相關。
首先,在確定整個國民經濟戰略重點上失誤,片面強調重工業,沒有把農業擺在戰 略重點上,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在農業內部,片面強調糧食,由於實踐中的錯誤理解和錯誤執 行,結果是擠了多種經營。其次,在實現農業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有追求高指標的失誤。
再次,戰略方針、措施上的失誤,1958年把原來“鞏固農業合作化制度”的戰略方針改為掀起 “人民公社化運動”,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大搞“窮過渡”,結果造成農業的大落。
在 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王叔雲提出必須圍繞在四川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箇中心 ,去探索四川農村經濟的發展戰略,而只有吃透省情,從實際出發,突出特點,才能提出可行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決策。
他對照福建農業的“山海經”、甘肅農業的“草木經”,提出 川農村經濟的發展戰略應該念好“兩地經”,即“既搞好1億畝耕地的集約經營,又搞好5億多畝非耕地的多種經營和開發經營。經營好耕地主要可以解決吃飯問題,經營好非耕地主要可以發展商品生產。他指出,非耕地的開發經營必須遵守以下兩條原則:注意經濟效益和 生態效益的結合;注意開發經營和市場需要的結合。
對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新問題的研究
1984年9月,王叔雲在《當前農村商品流通中的三個基本問題》一文中闡述了他的觀點。在流通渠道上,他主張破除獨家經營、獨家壟斷,向多渠道經營方向發展和完善;在商品購銷形 式方面,他主張消除統派購範圍過寬的局面,向著逐步縮小統派購範圍,使國家和農民在平等 地位上進行有計畫的等價交換的商品購銷形式得以發展和完善;在商品購銷價格方面,他認為,要在堅持計畫價格的前提下,改變購銷價格倒掛,向著逐步理順價格、減少財政補貼的方向改革。
農村合作經濟與商品經濟同步發展的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出現了合作經濟和商品經濟同步發展的新局面,農村經濟已走上有計畫地發展商品經濟的軌道。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按照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完善和發展農村合作制、探索農村合作經濟同農村商品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和途徑?
1986年他就提出:在農村經濟體系中,以土地公有為基礎的地區性合作經濟應當成為完善和發展農 村合作制的重點。他建議從改善土地承包制和加強服務體系入手來完善 村合作制。
他在《鞏固農村第一步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農村合作制》一文中,又進一步提出完善和發展農村合作制應從兩個方面努力:從農業本身講,必須加強統一經營職能,完善社會化 服務體系,從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從農村整體來講,必須把完善農村 合作制與推進農村工業化結合起來。
他認為,三中全會以來農村工業 化的推進,既可從資金、設備、技術上武裝農業,又可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為農業逐步實 現適度規模經營和連片經營創造前提條件,同時,還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村合 作經濟的格局,極大地擴展了農村合作經濟的內容,為整體農村的合作經濟發展開展了廣闊天地。
主要貢獻
王叔雲除了上述教學工作和學術活動外,作為四川統一戰線旗幟性人物之一,他為四川統戰 事業的發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叔雲於1988年擔任四川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同時兼任學習委員會和教科文委員會主任,後? 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在省政協的五年中,除第一年無常委會工作報告外,王叔雲受省政協常務委員會委託,分別於1989年1月18日在省政協六屆二次全委會、1990年2月8日 省政協六屆三次全委會、1991年1月26日在省政協六屆四次全委會、1992年1月15日在省 政協六屆五次全委會上代表常務委員會向大會作常委會工作報告。
1991年4月24日,王叔雲對達縣地區幹部作了關於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八五”計畫和1991 —2000年十年規劃的建議》的輔導報告。
王叔雲在會上指出,“七五”以前從未制定過《建 議》,從“七五”開始提出制定計畫的建議,即提出五年的發展戰略,“八五”繼承了這一經驗,同時 又有新發展:一是“八五”計畫與十年規劃的制定結合起來,滾動前進;二是在“八五”計 劃與十年規劃中加大了改革開放的分量,提出了“新的經濟體制要初步建成”的目標。
他還指出,《建議》不僅畫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藍圖,而且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了新的概括和總結,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中概括的8條發展為12條。原8條中,富有中國特色的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毛澤東思想”、“民族區域自 治”等,後加的4條中,“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也都富有中國特色。?
1993年,王叔雲當選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先後兼任農業委員會和外事僑務委員會主任 ,參與制定了多種地方法規,參加了多種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和對“一府兩院”的工作監 督,在人大履行立法監督職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參與了對《農業法》、《漁業法 》、《土地管理法》、《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執法檢查和對《四川省歸僑僑眷企業事業權益保護條例》、《四川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辦法》、《四川省進出口商品檢驗 管理條例》等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推動了人大工作。作為民革四川省委的副主委、主委和名譽主委,王叔云為民革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特別是提高黨員素質方面用力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