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六、七十年代該病曾在我國部分地區嚴重發生,近年北方冀、魯、陝、晉、遼、津等省市暴發成災。1997年全國發生233萬hm2以上,嚴重威脅玉米生產的發展。其原因:一是玉米品種不抗病。二是玉米與小麥套種或與棉花、蔬菜等插花種植,粗縮病向棉區和菜區玉米田擴展。三是玉米感病生育期與灰飛虱盛發期相吻合,是當前玉米種植制度有利於粗縮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四是冬季溫暖乾燥、春季少雨成為該病流行的有利氣候條件。
症狀
玉米粗縮病病株嚴重矮化,僅為健株高的l/2—1/3,葉色深綠,寬短質硬,呈對生狀,葉背面側脈上現蠟白色突起物,粗糙明顯。有時葉鞘、果穗苞葉上具蠟白色條斑。病株分蒙多,根系不發達易拔出。輕者雖抽雄,但半包被在喇叭口裡,雄穗敗育或發育不良,花絲不發達,結實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無收。該病除為害玉米、甜玉米外,還可為害大麥、小麥、燕麥、高粱、穀子等症狀類似。
病原
Maize rough dwarf virus簡稱MRDV,稱玉米粗縮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球形,大小60—70nm,存在於感病植株葉片的凸起部分細胞中。鈍化溫度80℃,20℃可存活37天。
傳播送徑和發病條件
主要靠灰飛虱(Delphacodes striatella)傳毒。灰飛虱成蟲和若蟲在田埂地邊雜草叢中越冬,翌春遷入玉米田。此外冬小麥也是該病毒越冬場所之一。春季帶毒的灰飛虱把病毒傳播到返青的小麥上,然後再傳到玉米上。玉米5葉期前易感病,l0葉期抗性增強。該病發生與帶毒灰飛虱數量及栽培條件相關,玉米出苗至5葉期如與傳毒昆蟲遷飛高峰期相遇易發病。套種田、早播田及雜草多的玉米田發病重。潛育期10—20天。此外有報導雲南麗江地區傳毒昆蟲為白背飛虱。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縮病的敏感期。大、小麥和禾本科雜草看麥娘、狗尾草等是粗縮病毒越冬的主要寄主。粗縮病毒在灰飛虱體內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經卵傳給下一代。灰飛虱主要在麥田、綠肥田和雜草根際越冬,春季在大、小麥、雜草上,隨後部分轉移到水稻上繁殖,在玉米上不能繁殖。冬、春氣候溫暖乾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飛虱發生。目前推廣的玉米品種及其自交系,普遍表現不抗粗縮病,感病品種多,如鄭單2號、博單1號、群單105、寸夜l07發病重。套種、插花種植玉米的比例普遍增加,再加上毒源量大,粗縮病還有蔓延上升的可能。
防治方法
(1)加強監測和預報,指導大田防治。(2)選用抗病品種如群壯101、京黃113、豫農704、2569×獲白、西單7號、中單2號、中單4號、農單5號、鄭單4號等較耐病。(2)提倡連片種植,避免單一抗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做到播種期基本一致。避免因插花種植和少部分玉米田感病生育期與灰飛虱盛發期吻合,造成灰飛虱傳毒。(3)玉米播種前或出苗前大面積清除田間、地邊雜草,減少毒源,提倡化學除草。(4)合理施肥、灌水,加強田間管理,縮短玉米苗期時間,減少傳毒機會,提高玉米抗病力。(5)用呋喃丹等種衣劑或2%HA.玉米拌種劑及20%病毒A,分別按種子量0.2%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或拌種,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灰飛虱,減輕病毒病的傳播。(6)玉米播種前後和苗期對玉米田及四周雜草噴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加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7)玉米苗期噴灑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抗毒豐(0.5%菇類蛋白多糖水劑原抗毒劑1號)3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8)也可在灰飛虱傳毒為害期,尤其是玉米7葉期前噴灑2.5%撲虱蚜乳油1000倍液及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600倍混合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30—40kg,隔6—7天1次,連噴2—3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