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條鏽病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鏽病之一。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鏽病、稈鏽病、葉鏽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鏽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主要發生在河北、河南、陝西、山東、山西、甘肅、四川、湖北、雲南、青海、新疆等地。
基本信息 小麥條鏽病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鏽病之一。小麥鏽病俗稱“黃疸病 ”,分條鏽病 、稈鏽病、葉鏽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 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鏽病發生最為普遍且嚴重。主要發生在河北 、河南 、陝西、山東、山西、甘肅、四川、湖北、雲南、青海、新疆等地。症狀 小麥條鏽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後期表皮破裂,出現銹被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後期病部產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成熟時不開裂,別於小麥稈鏽病。 田間苗期發病嚴重的條鏽病與葉鏽病症狀易混淆,不好鑑別。小麥葉銹夏孢子堆近圓形,較大,不規則散生,主要發生在葉面,成熟時表皮開裂一圈,別於條鏽病。必要時可把條鏽菌和葉鏽菌的夏孢子分別放在兩個載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濃鹽酸後鏡檢,條鏽菌原生質收縮成數個小團,而葉鏽菌原生質在孢子中央收縮成一個大團。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稱條形柄鏽菌 (小麥專化型),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養料,在病部產生孢子堆。夏孢子單胞球形,鮮黃色,表面有細刺,大小32—40×22—29(μm),有發芽孔6—12個。冬孢子雙胞,棍棒形,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縊縮,大小36—68×12—20(μm),柄短。該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現象,我國已發現29個生理小種,分別為條中1—29號,條鏽菌生理小種很易產生變異,1950年以後已出現過5次優勢小種的改變。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小麥條鏽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 。目前尚未發現病菌的轉主寄主。其侵染循環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節。小麥條鏽菌在我國甘肅的隴東、隴南、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熱月份旬均溫在20℃以下的地區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隨氣流傳到我國冬麥區後,遇有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即可侵染冬麥秋苗,秋苗的發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後1個月左右。秋苗發病變早及多少,與菌源距離和播期早晚有關,距越夏菌源近、播種早則發病重。當平均氣溫降至1—2℃時,條鏽菌開始進入越冬階段,一月份平均氣溫低於-6—7℃的德州、石家莊、介休一線以北,病菌不能越立,而這一線以南地區,冬季最冷月均溫不低於上述溫度的四川、雲南、湖北、河南信陽、陝西關中、安康等地則可以菌絲狀態在病葉里越冬,成為當地及鄰近麥區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麥返青後,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甦擴展,當旬均溫上升至5℃時顯症產孢,如遇春雨或結露,病害擴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在具有大面積感病品種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為流行的兩大重要條件。如遇較長時間無雨、無露的乾旱情況,病害擴展常常中斷。因此常年發生春旱的華北發病輕,華東春雨較多,但氣溫回升過快,溫度過高不利該病擴展,發病也輕。只有早春低溫持續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發病重。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但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於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防治方法 該病是氣傳病害,必須採取以種植抗病 品種為主,藥劑防治 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1)選用抗病品種,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種定期輪換。陝西 旱地可選用M8003、長武131;旱肥地可選用陝229、陝861;水地可選用陝927、陝160、西農88-1、水偃 107、植81168;甘肅可選用天選40、天882、綿陽15、綿陽19、陽20;川育9號 、川育10號;河北可選用冀麥19號 、冀麥26號、冀麥5418、豐抗13號、京優626等;河南可選用豫麥17、鄭8329、徐州21、鄭891;長江下游可選用揚麥4號、5號。此外我國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條鏽病新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京冬8號,京核3號(931),京411,冬麥1號,北農白,百農64,鄭州8915、941,周麥9號—矮優688系,新寶豐;豫麥35、39,川麥24、25;綿陽25、26,川農麥1號 ,蜀萬41號;冀審石4185,冀麥38、40、41、6021新系(9036);皖麥26、27、28號,早麥5號,滇麥18號、19號、20號,渭麥8號,秦麥12號,西農1376號。春小麥有墾九5號,臨麥29、30號,隴春15號,寧春24號,隴春9號,隴春8139,定豐3號,京紅8號,科春14,青春26號、533號等。在套用抗病品種時,注意抗銹品種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種群體抗性多樣化或異質性來控制鏽菌群體組成的變化和優勢小種形成。避免品種單一化,但也不能過多,並注意定期輪換,防止抗性喪失。(2)農業防治①適期播種,適當晚插,不要過早,可減輕秋苗期條鏽病發生。②肖除自生麥。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速效氮不宜過多、過遲,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濕度大或雨後注意開溝排水,後期發病重的需適當灌水,減少產量損失。(3)藥劑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種或原有抗病品種抗銹性喪失,又無接班品種的麥區,需要進行藥劑防治。我國先後使用對鏽病有效的殺菌劑有敵鈉酸 、敵銹鈉、氟鋇製劑、氨基碘酸鈣、氟矽脲、萎銹靈、滅菌丹、代森鋅等。近年主要推廣三唑酮(粉銹寧)、特譜唑(速保利)等。①藥劑拌種 用種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g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g拌麥種50kg。②春季葉面噴霧 小麥拔節或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合。小麥鏽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時,於發病初期,667m2用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20—35g,對水50—80L噴施效果優異,既防治鏽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