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普通鏽病病原中文名:高梁柄銹菌
病原拉丁學名:PucciniasorghiSchw.
病原分類地位: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柄銹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和葉鞘
為害症狀
玉米普通鏽病主要危害葉片,但對玉米其他部位,如葉鞘、果穗苞葉及雄花穗等也均可以侵染髮病。葉片上孢子堆處,病斑穿透性很強。夏孢子堆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0.8~6mm,寬約0.9mm,不規則散生或聚生,當孢子堆在葉面上分布密集時相鄰孢子堆首尾銜接,交匯成長條狀,長達13mm或更長。夏孢子堆初隆起,皰狀,被埋封在寄主表皮下,成熟時突破表皮,縱裂,散出肉桂色-銹黃色的夏孢子,孢子堆周緣由白色破碎的表皮組織包圍。孢子堆連片聚集生長的現象多發生在葉的中部和基部,以葉片基部為多,使大片孢子堆區的病斑葉組織成片迅速地壞死並變黃。葉中脈受侵染不多,其上產生的孢子堆,一般以中脈邊緣與葉片相銜接處生長較多。數日後,破裂呈粉狀的夏孢子堆顏色轉為絳銹褐色,如將此類的夏孢子堆葉組織作橫切鏡檢,可見在夏孢子群體中已摻雜有個別冬孢子現象,接著冬孢子日益激增,最終,大多數夏孢子堆被冬孢子占領並取代,其孢子堆顏色增深為近黑銹色。8月下旬,冬孢子堆在葉上普遍出現。冬孢子堆為點線狀,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鉛灰色,起初埋封在寄主的表皮下,皰狀,長約1~3mm,當與鄰近冬孢子堆相遇時,可聯合呈長條狀。成熟時,冬孢子堆頂部縱裂,周圍白色破碎的表皮組織外翻,露出黑色的膠質粉末狀物。冬孢子堆黑色。發病嚴重的玉米田,葉片枯槁,籽粒不飽滿,產量下降。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鏽菌是專性寄生菌,只能在生活的寄主上存活,脫離寄主後,很快死亡。在自然條件下,普通鏽病的病原菌先後侵染兩種寄主,完成生活史,這稱為轉主寄生現象。玉米上產生的冬孢子越冬後萌發,產生擔孢子,擔孢子侵染酢漿草,在酢漿草上相繼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侵染玉米,玉米發病後產生夏孢子,夏孢子不能侵染酢漿草。在栽培條件下,或者缺乏轉主寄主酢漿草,或者酢漿草不起作用,病原菌以夏孢子侵染不同地區、不同茬口的玉米,完成周年循環。在南方,終年有玉米生長,鏽病可以在各茬玉米之間接續侵染,輾轉危害。北方玉米發病的初侵染菌源來自南方,是隨高空氣流遠距離傳播的夏孢子。溫度適中、多雨高濕的天氣適於普通鏽病發生,氣溫16℃~23℃,相對濕度100%時發病重。對普通鏽病感病的品種有丹玉13、鐵單8號、掖單12、掖單2號、掖單4號、掖單13、西玉3號和沈單7號等。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鏽病需採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1)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玉米鏽菌有多個生理小種,在利用小種專化性抗病性時,抗病品種的選育和使用都是針對特定小種的,因而必須監測小種變化,防止因小種改變致使抗病品種失效。
(2)藥劑防治。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l000~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常量噴霧。在發病早期噴藥控制傳病中心,在病葉率達到6%時全田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