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
![獨弦胡琴](/img/7/4f2/nBnauM3XzUzM2kzMygzNycjNyITMzYzM5UjMwADMwAzMxAzL4c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演奏
![獨弦胡琴](/img/6/e3e/nBnauM3X3YDN1MTN0gzNycjNyITMzYzM5UjMwADMwAzMxAzL4c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演奏的其他民族
土由於20世紀中葉英帝國主義分子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為藉口,侵占中國領土,許多珞巴族人民至今居住於麥克馬洪線以南印度控制區。目前中國控制區內的珞巴族人民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米林、墨脫、察隅、錯那等縣。人口共2,965人(2000年統計)。
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民族文字,少數人通曉藏語。珞巴族居住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北麓,當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20世紀50年代以前,珞巴族處於西藏社會的最底層,大多數地區的珞巴族採用刻木結繩的計數記事的方法,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因此長期以來珞巴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緩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珞巴族在我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中,政治地位和經濟生活獲得巨大變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珞巴族過去主要信仰原始的多神崇拜。珞巴族的民間音樂屬於東亞樂系,包括民歌、民間歌舞和民間器樂。民歌有慶典歌(敘事歌,珞巴語稱“夾依”或“夾金夾”)、禮俗歌(“勃力”)、征戰歌(“月”或“達米達”)、原始信仰的祭祀歌(“亞里”)、勞動歌和兒歌等。
珞巴族民歌的曲調大多較簡單,音域較窄,節拍、節奏較自由,具有吟誦性的特點。據民間傳說,慶典歌“夾依”是珞巴族最古老的民歌,在珞巴族各部落流傳甚廣。此類歌曲莊重、深沉,唱詞是讚頌或敘事的內容,多在節慶、禮儀、宴請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演唱。也可載歌載舞。禮俗歌勃里包括酒歌和婚嫁歌。祭祀歌“亞力”是巫師在從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曲。珞巴族的民間舞蹈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用於祭祀、出征等較為隆重的場合,有祭祀舞、巫舞、圖騰舞、擬獸舞、征戰舞等。另一類舞蹈用於日常的民俗活動,諸如節慶、婚嫁時等群體性的活動場合。這類載歌載舞的音樂形式,與民歌並無十分明顯的界限,因為有些珞巴族民歌,例如慶典歌夾依,既可用於演唱,也可載歌載舞。珞巴族民間流傳的樂器有氣鳴樂器達崩(竹製豎笛)、折籠(竹製橫笛),撥奏弦鳴樂器共岡(口簧、口弦),體鳴樂器鑼、鈸,膜鳴樂器鼓,以及一種獨特的擦奏弦鳴樂器-獨弦胡琴。達崩常由牧人自由吹奏,音色清亮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