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加州,威尼斯海灘,狗鎮,粗獷乾燥的街頭,
對於上世紀70年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景致,由於遭遇史上最嚴重的乾旱,公園中所有的泳池變成了旱池,但正是這些枯涸的泳池為一群酷愛衝浪的男孩們(斯特西•佩拉塔、托尼•阿爾瓦、傑•亞當斯)帶來了靈感,讓衝浪的技術進化到泳池壁上,給滑板加上了更為安全可靠的聚氨酯滑輪,從此極限運動的重要組成項目——U台滑板誕生了,男孩們自稱為“西風少年”(Z-Boys)從撲天的巨浪到廢棄的碼頭再到城市中的水泥荒地,他們成為職業衝浪選手的夢想也漸變為職業滑板選手的夢想,但唯一未變的卻是蔑視危險與死亡的態度,生活的貧苦磨礪出他們堅韌的生存態度,小小的聚氨酯滑輪漸漸涌動成為一波自由隨意的運動美學,傳統的滑冰選手不知該如何去理解他們,但女孩們尖叫聲卻毫不吝嗇地獻與了他們,嗅覺靈敏的開發商蜂擁而至,少年玩伴之間的消遣搖身成為了取之不盡的商業資源。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導演Director:
凱薩琳·哈德威克CatherineHardwicke
編劇Writer:
斯泰西·佩拉塔StacyPeralta
製片人
大衛·芬奇DavidFincher
原創音樂OriginalMusic
馬克·馬瑟斯鮑夫MarkMothersbaugh
攝影Cinematography:
艾略特·戴維斯ElliotDavis
藝術指導
克里斯·戈拉克ChrisGorak
演員表
埃米爾·赫斯基EmileHirsch
約翰·羅賓遜JohnRobinson
希斯·萊傑HeathLedger
維克多·羅塞克VictorRasuk
麥可·安格拉諾MichaelAngarano
約翰尼·諾克斯維爾JohnnyKnoxville
瑞貝卡·德·莫妮RebeccaDemornay
妮基·瑞德NikkiReed
馬克·庫柏MarkKubr
勞拉·萊姆希LauraRamsey
亞美莉卡·費雷拉AmericaFerrera
索菲婭·維加拉SofiaVergara
耐德·巴拉米NedBellamy
喬·沃茲JoeVirzi
白靈LingBai
亞歷克西斯·阿奎特AlexisArquette
威廉·麥鮑瑟WilliamMapother
埃爾登·漢森EldenHenson
梅羅妮·迪亞茲MelonieDiaz
艾迪·卡希爾EddieCahill
查爾斯·納佩爾CharlesNapier
斯泰西·佩拉塔StacyPeralta
喬爾·麥克哈爾JoelMcHale
希亞·溫漢SheaWhigham
傑瑞米·雷納JeremyRenne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美國
USA2005年6月3日芬蘭
Finland2005年6月15日(MidnightSunFilmFestival)瑞士
Switzerland2005年7月15日(Italianspeakingregion)義大利
Italy2005年7月15日瑞士
Switzerland2005年7月20日(Frenchspeakingregion)法國
France2005年7月20日西班牙
Spain2005年7月22日南非
SouthAfrica2005年7月22日阿聯
UnitedArabEmirates2005年8月3日瑞典
Sweden2005年8月19日芬蘭
Finland2005年8月19日澳大利亞
Australia2005年8月25日愛沙尼亞
Estonia2005年9月2日菲律賓
Philippines2005年9月7日德國
Germany2005年9月8日捷克
CzechRepublic2005年9月8日丹麥
Denmark2005年9月13日(BusterChildren'sFilmFestival)瑞士
Switzerland2005年9月15日(Germanspeakingregion)希臘
Greece2005年9月15日(AthensFilmFestival)英國
UK2005年9月16日新加坡
Singapore2005年9月22日巴西
Brazil2005年9月25日(RiodeJaneir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墨西哥
Mexico2005年10月7日巴西
Brazil2005年10月21日冰島
Iceland2005年10月27日(Iceland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以色列
Israel2006年1月10日(videopremiere)阿根廷
Argentina2006年1月10日(videopremiere)匈牙利
Hungary2006年1月24日(DVDpremiere)
幕後製作
滑板背景
滑板運動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陽光明媚的南加州海灘。第一代滑板是固定在輪滑的鐵輪子上的一塊50×50厘米的木板,相當落後簡單,笨重而無彈性;第二代滑板誕生於1962年,是由橡木多層板壓制而成的15×60厘米的板面,滑輪為塑膠製成,低彈性,附著摩擦力小,耐磨性差,易失控;1973年,一個叫弗蘭克·納斯沃西的滑板愛好者第一次把聚氨酯作為滑輪材料,滑輪由此變得柔韌、耐磨,急行轉彎時更為安全穩定,第三代滑板誕生了。
70年代初的滑板文化基本上是帶有衝浪印記的文化,加州聖莫尼卡的“西風”滑板隊把廢棄的鑰匙孔型泳池作為練習場地,一時間在加州“尋找泳池熱”蔚然成風。從那時起,滑板運動與衝浪運動不僅是從器材、場地,也從人員上徹底獨立出來,開始異軍突起並形成了自己的語言、技巧、服飾風格和音樂品味,發展成新生的、以城市為主導的滑板次生文化。
編劇背景
本片編劇斯泰西·佩拉塔(StacyPeralta)就是當年“西風”滑板隊的主力隊員,被視為現代滑板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5歲就開始學習滑板,在“西風”滑板隊成名之後,他成為第一個與贊助商合作的滑板手。在聲名顯赫之時,19歲的佩拉塔決定退出滑板運動,與喬治·鮑威爾(GeorgePowell)一同組建“鮑威爾-佩拉塔”滑板製造公司。5年後,該公司成為業內的領軍企業,並組建了當今著名滑板隊BonesBrigade,托尼·霍克(TonyHawk)等6位世界級滑板冠軍均出自該隊。1984年,佩拉塔開始製作滑板錄影帶。
1990年,他成為了電視界的全職編導,在隨後的6年中為多家電視台拍攝了紀錄片、喜劇等不同類型的作品。2000年,佩拉塔執導了熱門紀錄片電影《DogtownandZ-Boys》,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贏得導演獎和觀眾獎。2002年,該片獲選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紀錄片。2004年,佩拉塔執導的第二部紀錄片《破浪巨人》成為第一部在聖丹斯電影節開幕式上映的紀錄片。
再現“西風”
1999年,美國音樂雜誌《Spin》刊登了一篇詳細講述“西風”男孩成長史的文章。這篇聚焦於狗鎮經歷的文章引起了多家好萊塢製片商的關注,其中包括當時就職於福克斯公司的製片人約翰·林森(JohnLinson)。“我是在聖莫尼卡長大的,”林森說,“所以我對這項運動非常了解,一直希望將其拍成電影。”林森立即開始與傑伊·亞當斯(JayAdams)等多位原“西風”隊員取得聯繫,希望在他們的協助下拍攝本片。
不過,斯泰西·佩拉塔搶先了一步,將他們的故事拍成了紀錄片《DogtownandZ-Boys》,影片不但好評如潮,而且拿到了多個大獎,可謂爆出冷門。對於佩拉塔和其他原“西風”隊員來說,讓好萊塢演繹他們的歷史存在種種疑慮。這些狗鎮人經歷了從窮光蛋到明星的轉變,過上了明星的生活,但倖存下來的已經為數不多,所以這個故事必須屬實。在用紀錄片呈現出真實故事之後,佩拉塔準備創作一個有虛構內容的劇本。他說:“在參加過聖丹斯電影節之後的2001年春天,我開始動筆,在完成《狗鎮之主》劇本之前,我先後放棄了5個劇本。勿庸置疑,這個劇本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難題,一籌莫展時,我將自己連續兩周鎖在家中,不接聽任何電話,直到僵持的思路出現轉機。”
佩拉塔與導演凱薩琳·哈德威克相識已久,兩人曾在80年代共同學習表演,並且後來經常相遇。2003年,佩拉塔看到了哈德威克的導演處女作《芳齡十三》,驚喜萬分的他掛電話給製片人約翰·林森:“你必須看這部電影,因為凱薩琳·哈德威克是我們的理想導演。”林森對《芳齡十三》中的開頭場景印象極深,非常同意佩拉塔的看法。
早在1986年,身為製作設計師的哈德威克就曾參與滑板電影《Thrashin》的拍攝,該片根據雜誌上的圖文故事發展而成,哈德威克曾與兩位作者會面,對滑板運動有一定了解。所以當她接到約翰·林森的電話,立即答應簽約執導。
哈德威克稱本片是她的夢想之作,她住在威尼斯海灘,喜歡衝浪,而且認識很多與滑板有關的人。她不但看了佩拉塔的劇本,還與索尼公司的副主席艾米·帕斯卡(AmyPascal)碰面。經過幾個月的研究和準備後,影片的拍攝計畫終於亮起了綠燈。
為了確保真實性,製片方決定儘可能多的聘請前“西風”隊員參與影片拍攝並擔任技術顧問。已經在體壇活躍30多年的世界著名滑板冠軍托尼·阿爾瓦(TonyAlva)立即應邀加盟,他不僅要負責設計出各種高難度的滑板動作,還要教會演員們以“西風”男孩的風格駕馭滑板。
再現70年代
運動場景的權威性是影片拍攝的關鍵,斯特西佩拉塔等原西風隊成員受聘成為了影片的技術顧問,為了保持故事的真實性和時代感,托尼?阿爾瓦負責為片中角色設計特技動作,他不僅要教授演員們如何玩滑板,
更重要的是還得教會他們如何以“西風少年”的風格去玩。當年的托尼?阿爾瓦是西風隊中崛起最快的明星,傑?亞當斯則被譽為“U台霸主,最天才的滑板選手”,所以為這兩位當年的風雲人物選擇適合的演員去詮釋著實讓導演思度了一番,最終,憑藉《少年維特的成長》脫穎而出的維克托?拉蘇克、《鄰家女優》的主演埃米爾?赫斯基成為了兩位主人公的新時代詮釋者,其中赫斯基還專門趕往夏威夷拜訪了為堅持業餘叛逆的街頭精神而拒絕成為職業化運動員而最終隱退的傑.亞當斯。
“把我們的技術風格與他人做比較,簡直就是拿汽車去和馬車做比較”是斯特西?佩拉塔在1982年放出的豪言,對於此類的狂人,主演過《大象》一片的約翰?羅賓遜拿捏其不羈的性感與幽默倒是頗為順手。而憑藉《愛國者》、《騎士傳奇》等影片在好萊塢成功出位的希斯?萊吉爾能夠參演本片則完全是受紀錄片《狗鎮少年》的感召所致,來自澳洲的他就是在衝浪板上長大的,他的第一塊滑板就是“鮑威爾-佩拉塔”牌的,現在他每年還保持著衝浪2-3回的習慣。
如何再現自然而未經規劃的上世紀70年代的海灘景象。現在的威尼斯海灘酒店、咖啡店林立,一派興隆,但當年的威尼斯海灘就像是一片無主之地,是一個除了孩子和自尋短見的人都不會待見的地方,最終,劇組在聖佩德羅找到了一片未被“星巴克”化的海灘,再塑了當年的威尼斯海灘。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西風隊的大本營——太平洋公園、出售衝浪用品的“西風”商店、可以盡飆技藝的長50英尺、寬25英尺、深10英尺的U台“狗碗”都恢復了當年的模樣。僅僅56個工作日,影片的拍攝工作在南加州全部完成。
在拍攝一個動作場景時,凱薩琳?哈德威克從U台上失足跌下,昏厥了2分鐘之久,嚇得大部分的演員與劇組成員驚惶失措地認為她已經死亡。當哈德威克甦醒後,在場的職業滑板選手卻聳了聳,調侃說道:“現在你終於體會到了滑板的滋味了,歡迎加入俱樂部。”
關於演員
在“西風”男孩中,托尼·阿爾瓦是成名最快的明星,傑伊·亞當斯曾稱其為“U台霸主和史上最具風格的滑板手”。聯合製片人畢妮·巴恩斯(BeanieBarnes)推薦由維克多·羅塞克來扮演托尼·阿爾瓦。導演凱薩琳·哈德威克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認識了羅塞克,由他主演的《少年維特的成長》是當年電影節上的熱門作品,哈德威克相信他具有扮演阿爾瓦的好鬥魅力。不過,羅塞克是在紐約長大的演員,要演好這個角色,就必須去掉身上的紐約味。
哈德威克致電給羅塞克,告訴他影片相關內容,並要他立即啟程,因為必須讓製片方相信他不是特徵鮮明的紐約人。羅塞克很快趕到威尼斯海灘,不但成了哈德威克的鄰居,還與當地年輕人打成一片,第一天就跟著托尼·阿爾瓦學習滑板。雖然羅塞克是滑板和衝浪的門外漢,但很快便掌握了要領。
在來到加州之前,羅塞克心裡難免有些畏懼,不僅因為即將面對的托尼·阿爾瓦是世界級的大明星,還因為他從沒玩過滑板。讓他意外的是,阿爾瓦隨和並頗具耐心,不但教他怎樣滑好滑板,還告訴他很多奇聞軼事和個人經歷,對他塑造人物很有幫助。
物色適合扮演斯泰西·佩拉塔的演員並不簡單,畢妮·巴恩斯向哈德威克推薦了一部電影,那就是約翰·羅賓遜主演的《大象》,看過電影的哈德威克熱切希望羅賓遜能扮演佩拉塔。佩拉塔本人也非常贊同,他說:“突然間你的生活要變成電影,你肯定會認真考慮誰能扮演你。當我看到約翰,我想起了年少時的我,那感覺蠻奇怪的。我是那種很安靜的孩子,總是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喜歡觀察自己的處境。約翰和那時的我很相近。”令佩拉塔意外的是,作為土生土長的俄勒岡州人,羅賓遜愛好滑雪和衝浪,片中超過半數的滑板特技都能親自完成。
在片中扮演傑伊·亞當斯的埃米爾·赫斯基是導演哈德威克早就看好的不二人選,在哈德威克看來,赫斯基不但外形很像亞當斯,滑板風格也如出一轍,讓人覺得亞當斯已經占據了他的身體。這些都歸功於赫斯基為扮演角色付出的努力,他曾赴夏威夷拜訪亞當斯,深入了解人物的故事和特點。雖然赫斯基從10歲就開始玩滑板,掌握了很多街頭滑板技巧,但競技滑板完全是另一種風格,所以他在片中的大多特技動作是由替身完成的。
可以說斯齊普·英格布洛姆(SkipEngblom)對“西風”男孩的成名起著關鍵作用,當得知本片的拍攝計畫後,英格布洛姆認為只有一個人適合扮演自己,那就是希斯·萊傑。英格布洛姆回憶說:“我是在《愛國者》中看到他的,當我提出我心中的理想之選是希斯·萊傑時,所有人都說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已經成了大牌明星。後來凱薩琳被確定為影片導演,我再次說出想法,沒想到幾周后,凱薩琳打來電話,稱希斯·萊傑同意出演,我真是難以置信。”
萊傑之所以會看好本片是因為佩拉塔的紀錄片,而且在澳洲出生的他是在衝浪板上長大的。萊傑說:“我的第一個滑板就是鮑威爾-佩拉塔公司生產的,16歲時,我離開家鄉,也停止了衝浪,後來每年只有兩、三次機會。這部電影成了重回往昔的絕佳藉口。看過《芳齡十三》之後,我曾與凱薩琳會面討論戲份,我知道製片方找對了導演,而且拍攝《芳齡十三》的攝影師也將為本片掌鏡,這讓我很興奮。”
關於拍攝
為了呈現出片中70年代的威尼斯海灘,影片製作設計師克里斯·哥拉克(ChrisGorak)需要作出一系列重要決定。哥拉克曾以藝術指導的身份與哈德威克多次合作,而當時的哈德威克正是製作設計師,所以兩人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昔日的聖莫尼卡和威尼斯海灘早已面目全非,哥拉克和外景製片必須找到適合拍攝影片的替代之處。哥拉克說:“當時的威尼斯海灘是無人之地,除了孩子和好事者沒人願意去那兒。於是我們趕赴聖佩德羅,那裡很像當年的威尼斯海灘。”
經過劇組人員的共同努力,“西風”隊的大本營--太平洋公園、出售衝浪用品的“西風”商店、以及施展滑技的長50英尺、寬25英尺、深10英尺的U台“狗碗”都恢復了當年的模樣。影片拍攝歷時56天,全部在南加州的外景地拍攝完成。
花絮
在拍攝一個動作場景時,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從U台上失足跌下,昏厥了2分鐘之久,大部分演職人員驚惶失措的認為她已經死了。當哈德威克甦醒後,在場的前“西風”隊員對她說:“現在你終於找到感覺了,歡迎加入俱樂部。”
最初大衛·芬奇和其他製片人選定弗里德·杜斯特(FredDurst)執導本片,隨著杜斯特的加入遭到置疑,大衛·芬奇決定親自執導,甚至準備搭建布景和聘請羅傑·阿夫瑞重寫劇本。後來芬奇轉而擔綱其他電影,於是凱薩琳·哈德威克成為本片導演。
埃米爾·赫斯基為籌備角色而趕赴夏威夷拜訪傑伊·亞當斯時,後者剛剛出獄和結婚不久,亞當斯曾因販毒和暴力犯罪而被捕入獄。[1]
點評
尋找出軌的可能
因為本片直接衍生於滑板運動紀錄片《狗鎮男孩》、想當然地秉承了其紀實風格、將上世紀70年代的那群運動文化明星的叛逆始末忠實地搬上了銀幕,所以上映後諸多的媒體亦對此詬病不已。
認為導演凱薩琳·哈德威克手中操控的預算雖然從《芳齡十三》時的150萬一躍為現今的2500萬,但在敘述故事的能力上卻沒絲毫的長進。
紀錄片難道還需要再次翻拍。既然製片方對於影片的定位在於“像《美國風情畫》、《開放的美國學府》等片一樣都是關於青春文化的啟蒙”,那么在題材的選擇與表現上,也應該向那塊衝出軌道的滑板學習一下,多去尋找一些新的可能。
推薦一批好看的運動電影
經典運動題材電影
運動,一直是電影人衷愛的勵志題材之一。運動是一種力量的爆發,精神的激勵,這類電影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備受各大主流電影獎項的寵愛,自然成了許多電影人的首選題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