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人口
牧牛鄉居住著滿、漢、壯等民族。其中滿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95%以上。全鄉6個自然村,90個村民組,15040口人。4066戶村民分散住在溝溝岔岔。5270個勞動力從事在各條戰線上。全鄉有黨員513名,77個黨小組,每年工農業總產值在4億元左右。財政收入300萬元,工業企業實交稅金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
土地資源
牧牛鄉自然結構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全鄉行政區總面積314.436畝,林業用地面積248000畝,有林地面積180000畝,森林覆蓋率58%;全鄉耕地面積25500畝,占總面積的8.5%,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5畝;全鄉尚有荒地24997畝,沼澤地228畝未開發利用。交通通訊
鄉內交通比較方便,有縣級柏油公路18公里,鄉級公路27公里,公路實現網路化、四通八達,鄉內每天都有通往岫巖、通遠堡、鞍山、海城、遼陽、鳳城、寬甸、盤錦等地的客車,交通便利。廣播通訊事業飛速發展,全鄉有程控電話近1000部,移動、聯通兩個通訊網路業已開通,信息傳遞迅速。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早已覆蓋全鄉。
礦產資源

農業資源
牧牛鄉物種豐富,山野菜、中藥材品種很多,各種野生乾果、水果、堅果遍布全鄉,諸如人們熟知的刺嫩芽、

牧牛鄉年產糧食6000噸左右,四季均能生產應時蔬菜,但反季蔬菜生產量較少,有較大發展空間。牧牛鄉的食用菌生產是一大支柱產業,全鄉有1000多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種植業,種植的主要品種是香菇和滑子蘑,年接種量達到200萬袋生產量達3000 噸,該業以木古益臨兩村為基地,輻射全鄉,現已初步形成了規模生產的格局但無生產企業誠證有識之士來投資辦廠。

牧牛鄉養禽業發展迅速,年飼養量在40萬隻以上,尤其是肉食雞養殖業現已悄然興起,全鄉已有60多戶養殖肉食雞,養殖戶都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實行訂單生產。
牧牛鄉柞蠶放養量在400把以上,家養桑蠶剛剛興起,明年有望實現較大發展。牧牛鄉山林資源豐富,溝谷縱橫,有常流水的小流域100多條,適合養殖林蛙、全鄉沒有正規魚塘,養魚潛力也較大。
社會事業
牧牛鄉現有中學一所,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56人,教師61名,國小10所,69個教學班,在學校學生1523名,教師106名,普及9年義務教育已經初見成果。牧牛鄉醫療衛生機構健全,有醫療網點10個,病床位16個,醫生24人,衛生員12名。民族飲食


岫巖的滿族將糕稱為餑餑。因季節不同而做法有別。春季,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上鍋蒸熟,將炒熟的黃豆也磨成面,均勻地裹在碾成片的粘糕上,然後卷好,用刀切成小塊,此為豆面餑餑。夏季,將粘高梁米用水浸泡後,磨成面做皮,把小豆煮熟,合成豆泥做餡,再包入蘇子葉中蒸熟。蘇子葉為農家所種,味清香,此為蘇葉餑餑。五月,正是山上柞樹葉(俗稱波羅葉)鮮嫩季節,將粘米麵及豆泥包入波羅葉中,為波羅葉餑餑。秋冬兩季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麵後夾以小豆泥蒸熟,食用時,蘸糖或油煎,此為粘糕餑餑。餑餑過去為祭祀必備品,因其耐餓,八旗兵打仗常用來做軍糧。至今也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食品。此外,大黃米乾飯、粘高梁米乾飯、油炸糕等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 用豆做醬。岫巖以黃豆為主要油料作物,可榨油,剩餘豆餅做飼料。現在用豆做豆腐很普遍,而在20世紀90年代前的岫巖農村用豆做大醬則最普遍。滿族人民日常生活離不開大醬,蔬菜生食、熟食均以大醬調味。黃瓜、蘿蔔等青菜及豬下貨煮熟後,均放入醬中漬鹹以食用。史料中就有滿族祖先“以豆為醬”的記載。

山珍,山野菜:常言道,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岫巖的山也為滿族人民的飲食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每當春季,地皮剛剛發綠的時候,山上的各種野菜便破土而出了,它們的名字真是數也數不清:貓耳朵、老母豬忽達、大葉芹、小葉芹、猴腿兒、蕨菜、刺嫩芽......在菜田裡的蔬菜未上市之前,已經搶先擺上飯桌,供人們嘗鮮了。還有榆樹葉做成鮮美的湯,槐樹花摻合在玉米面餑餑里,香甜可口。夏、秋兩季,榛子、核桃、栗子、野棗、蘑菇等山貨野果,也任你自行採摘。山上放養山羊,夏季為避暑而宰羊喝湯,已成為慣例。尤其岫巖是柞蠶產區,蛹、蠶、蛾、“神仙”(半蠶半蛹狀態)更是登得大雅之堂的味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