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莖葉

牛膝莖葉

牛膝莖葉,中藥名。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莖葉。分布於除東北以外的全國廣大地區。具有祛寒濕,強筋骨,活血利尿之功效。常用於寒濕痿痹,腰膝疼痛,淋閉,久瘧。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酸,性平。

歸經

歸肝、膀胱經。

功效

祛寒濕,強筋骨,活血利尿。

主治

用於寒濕痿痹,腰膝疼痛,淋閉,久瘧。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腰膝疼痛:牛膝葉(切)一斤,米三合,上於豉汁中相和,煮作粥,調和鹽、醬,空腹食之。(《聖惠方》牛膝葉粥)

2、治小便不利,莖中痛欲死,兼治婦人血結,腹堅痛:牛膝一大把並葉,不以多少,酒煮飲之,立愈。

3、治老瘧久不斷: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劑止。(2-3方出自《肘後方》)

4、治眼卒生珠管:牛膝莖葉不拘多少。上搗絞取汁。日三五度點之。(《聖惠方》)

5、治竹木針在肉中不出:取生牛膝莖搗末,塗之即出。(《梅師集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點服。

採集加工

春、夏、秋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

形態特徵

牛膝,又名山莧菜、對節菜、透骨草、喉白草、喉痹草、鼓槌草、疔瘡草。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根圓柱形,直徑5-10mm,土黃色;莖有稜角或四方形,綠色或帶紫色,有白色貼生或開展柔毛,或近無毛,分枝對生,節膨大。單葉對生;葉柄長5-30mm;葉片膜質,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5-12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長3-5cm,花期後反折;總花梗長1-2cm,有白色柔毛;花多數,密生,長5mm;苞片寬卵形,長2-3mm,先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3mm,先端彎曲,基部兩側各有1卵形膜質小裂片,長約1mm;花被片披針形,長3-5mm,光亮,先端急尖,有1中脈;雄蕊長2-2.5mm;退化雄蕊先端平圓,稍有缺刻狀細鋸齒。胞果矩圓形,長2-2.5mm,黃褐色,光滑。種子長圓形,長1mm,黃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屋旁、林緣、山坡草叢中。分布於除東北以外的全國廣大地區。在有些地區則大量栽培,河南產的懷牛膝為道地藥材。

藥材性狀

莖具四棱,有分枝,表面棕綠色,疏被柔毛,莖節略膨大如牛膝狀。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後葉片卵形至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枯綠色,長5-10cm,寬2-7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氣微,味微澀。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2、抗炎作用;

3、對心血管及呼吸的影響:使收縮減弱;

4、對胃腸道的作用:興奮作用;

5、利膽作用;

6、對子宮的作用:興奮作用;

7、抗生育作用;

8、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活血作用;

9、降血糖作用;

10、降脂作用;

11、蛋白同化作用;

12、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增強免疫功能;

13、延緩衰老作用;

14、其他作用:輕微的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

1、《綱目》:“治寒濕痿痹,腰膝疼痛,久瘧,淋病。”

2、《聖惠方》:“治氣濕痹痛,腰膝痛:牛膝葉一斤。切,以米三合,於豉汁中煮粥,和鹽、醬空腹食之。”

3、《肘後方》:“治老瘧久不斷:牛膝莖葉搗絞取汁,日三、五度點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