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牛筋琴,又稱唱詞琴,譽稱天下第一琴,是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2007年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平陽縣的牛筋琴製作技藝被列入名錄之中,平陽為牛筋琴的原產地。 溫州鼓詞的伴奏樂器原來只是一面小圓扁鼓,單調枯燥。清光緒年間(1885—1890),平陽著名鼓詞藝人陳昌牌在彈棉花師傅彈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彈出“當、當”聲音的啟發下,苦心鑽研,終於用牛筋弦作琴弦研製出五弦牛筋琴。 牛筋琴問世後獲得全面推廣和利用,鼓詞藝人不斷提高和完善牛筋琴藝術表現形式,從五弦增加到七弦,又增至十三弦、十六弦。現所使用的牛筋琴為扁長方形,琴長62厘米、寬32厘米、厚3.8厘米。牛筋琴採用純手工製作,包括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大工藝流程。琴弦以牛筋為原料經過選、錘、刮、洗、泡、晾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鰲江鎮金可春作坊生產的“金髮盛號”牛筋弦最為有名;琴架材料為梧桐板和紅硬木,製作過程包括削木、裝框、上琴弦、安竹碼等幾個步驟。 鼓詞藝人在演唱溫州鼓詞時,利用敲、彈、拉、捺、劃等技巧演奏牛筋琴,發出宮、商、角、徵、羽五個渾厚、柔美、響亮的樂音,大大增強了溫州鼓詞的節奏感和表現力。 牛筋琴從造型、音質到功能方面都得到曲藝專家的肯定和讚賞,原溫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沈維春於2000年9月在陳昌牌與溫州鼓詞藝術研討會上發言:“牛筋琴的誕生,是對溫州鼓詞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溫州鼓詞這個曲種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可謂是對牛筋琴製作技藝價值的最精闢的概括。
然而社會文化的轉型致使牛筋琴製作出現市場效益欠佳、工匠流失、傳承乏人等狀況,牛筋琴製作技藝面臨嚴重的挑戰,應積極採取措施保護。
牛筋琴的製作
牛筋琴的製作技藝傳承分琴弦製作和琴架製作兩個方面。琴弦(牛筋弦)製作技藝傳承 鰲江鎮金可春作坊“金髮盛號”牛筋弦製作技藝始於明代,牛筋弦原用於彈棉弓。金氏牛筋弦製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3代,第10代金阿昌;第11代金鳳龍;第12代金可春;第13代金衍偉、金衍華。自第11代傳人金鳳龍(又名牛筋龍)開始挑選細牛筋弦當作琴弦用於製作牛筋琴。琴架製作技藝傳承
牛筋琴琴架一般都是圓木師傅製作,水平較高者為昆陽鎮水亭蓮大村陳洪儈家族。陳洪儈不僅能製作琴架,而且會演唱溫州鼓詞,鼓詞藝人都約他定製。
陳氏琴架製作技藝已傳承4代,即陳年頂——陳卯弟——陳洪儈——陳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