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買加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牙買加的鋁土業、製造業、旅遊業等有了較大發展,同時美國資本大量流入,取代英國資本控制了牙買加經濟。英國為了對付日益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於1958年拼湊起包括牙買加在內的西印度聯邦。

牙買加歷史

正文

牙買加位於加勒比海北部。面積10991平方公里。人口 230萬(1983),其中黑人占76.3%,黑白混血種人占15.1%,其餘為印度人、白人和華裔。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英語。首都金斯敦
牙買加原為印第安阿拉瓦克人居住地。阿拉瓦克人稱之為“牙買加”(意為“泉水之島”)。1494年5月4日C.哥倫布第2次航行中發現該島。1509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H.de埃斯基維爾被任命為總督,修建了塞維亞城。1513年開始從非洲運進黑奴。1534年建成西班牙城作為政治經濟活動中心。在西班牙長達 140多年的統治下,阿拉瓦克人幾乎全部滅絕。16~17世紀,英、法、荷殖民者與西班牙爭奪西印度群島,牙買加成為海盜聚集和出沒之地。1655年英國軍隊攻占牙買加,從本土和北美殖民地運進大批移民擴建殖民據點。1660年西班牙人全部被趕出牙買加。1661年英國在牙買加建立了類似英國的代議制政府。1670年英國和西班牙籤訂了馬德里條約,規定牙買加為英國殖民地。1672年起英國皇家非洲公司從非洲運進黑奴。17世紀末和整個18世紀,牙買加成為英國販賣黑奴的主要市場之一。18世紀出現了以黑人奴隸勞動為主的大甘蔗園。甘蔗產量猛增,使牙買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食糖原料供應基地之一。不僅是當時英國工業品的重要市場,而且是英國-非洲-牙買加三角貿易的主要一環。對黑奴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引起激烈的反抗。1730和1831年黑奴先後兩次起義,迫使英國於1834年宣布廢除奴隸制。奴隸的解放並沒有根本改變黑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也沒有得到滿足。1846年英國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宣布取消牙買加蔗糖入口特惠,沉重地打擊了牙買加經濟,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導致了1865年莫蘭特海灣更大規模的起義。1866年英國將牙買加改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將牙買加立法、司法、行政和軍事大權全部轉到英王任命的總督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牙買加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1918年碼頭工人組織了第一個工會。1938年爆發了農業工人大罷工。1938年9月律師N.W.曼利組織了人民民族黨。1943年 1月W.A.巴斯塔曼特組織了牙買加工黨。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英國不得不同意牙買加人民要求制定新憲法和實行自治的要求。1944年11月20日牙買加新憲法生效。同年12月14日舉行大選,牙買加工黨在選舉中獲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牙買加的鋁土業、製造業、旅遊業等有了較大發展,同時美國資本大量流入,取代英國資本控制了牙買加經濟。英國為了對付日益高漲的民族獨立運動,於1958年拼湊起包括牙買加在內的西印度聯邦。1959年牙買加取得內部自治,1961年舉行公民投票,決定退出西印度聯邦,該聯邦隨之瓦解。1962年8月6日牙買加宣布獨立,為大英國協成員國。獨立後工黨執政至1972年,後由人民民族黨執政。人民民族黨對內執行了維護民族權益、發展民族經濟、改善人民福利生活的政策,對外奉行反帝反殖、積極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關係的方針。由於經濟困難,造成資本和技術人員外流,生產下降,一些工廠倒閉。1980年11月人民民族黨選舉失敗,由牙買加工黨再次執政。1983年10月舉行大選,工黨蟬聯執政、E.P.G.西加總理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