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62年英國女工授予牙買加國徽,一枚白地紅色十字架的盾徽。紅色十字象徵牙買加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個金色的鳳梨 結采垂光,分布在十字的四方和交叉處,顯示牙買加種植業發達。一隻綠色的鱷魚伏在國徽頂部;用英文寫著“出類拔萃、一個民族” 字樣的黃帶飾於國徽基部。左右各有一個戴著鮮艷頭飾、穿著紅、 綠羽毛裙褲的印地安阿拉瓦克族人;左邊的女青年左手扶國徽,右手挽一籃鳳梨,右邊的男青年右手扶國徽,左手拿一柄長弓。表現了牙買加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強盛而奮鬥的決心。牙買加
牙買加名稱來源牙買加(英文:Jamaica)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牙買加一詞,在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的語言裡是“泉水之島”的意思。牙買加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東隔牙買加海峽與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約140公里。為加勒比第三大島,海岸線長1220公里。牙買加牙買加(英文:Jamaica)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而牙買加之所以會被稱為Jamaica,其實也是源自於Arawak語言的(Xaymaca)一字,這個單字有(充滿樹木與水的大地)的涵義在內,雖然Arawak已被滅絕,但其少數字辭用語如烤肉(Barbecue)、馬鈴薯(Potato)、嘉年華會(Carnival)、菸草(Tabocco)、獨木舟(Canoe)等,依然在英語中沿用並流傳至今。牙買加的面積在西印度群島中,僅次於古巴及海地而居於第3位,哥倫布與牙買加的緣份也較其他小島為深,因為1503年哥倫布在他第4次的航行途中,由於船隻遭受蟲蛀,在等待救援的同時,他曾在牙買加居住長達1年,這也是哥倫布在其歷次航行記錄中,待在同一地點最久的一次。
國花
生命之木花國樹
生命之木樹面積
10991平方千米主要城市
蒙坦戈貝、西班牙鎮、金斯敦貨幣
牙買加元名勝
查爾斯堡、聖彼得教堂、古王宮。地理環境
位置
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東隔牙買加海峽與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約140公里。為加勒比海第三大島,海岸線長1220公里。地形
沿海地區為沖積平原;東部為山地,中部和西部為丘陵和石灰岩高原,岩溶地貌發達,缺少地表徑流,多洞穴氣候
熱帶,已有顯示旱季。夏秋季常受颶風侵襲。行政區劃劃為三郡:康沃爾郡、米德爾塞克斯郡、薩里郡。三郡之下又劃分為14個區,其中金斯敦和聖安德魯區組成一個聯合區,所以實際上只有13個區政府。各區名稱如下:金斯敦和聖安德魯聯合區、聖托馬斯、波特蘭、聖馬麗、聖安娜、特里洛尼、聖詹姆斯、漢諾瓦、威斯特摩蘭、聖伊莉莎白、曼徹斯特、克拉倫登、聖凱薩琳。
重要城市
牙買加首都金斯敦(kingston)是世界第七大天然深水良港,旅遊療養勝地。位於東南岸海灣內島上最高山峰蘭山西南腳下,附近有肥沃的瓜內亞平原。面積(包括市郊)約500平方公里,這裡四季如春,氣溫常在23-29攝氐度之間。城市三面是蒼綠的丘陵和山峰,一面是遠海碧波,風景如畫,有“加勒比城市的皇后”之譽。城市空氣清新,道路整潔,路旁棕櫚樹和開著鮮艷花朵的馬合樹成行。市區除政府機關外,大型建築物不多。商店、電影院、旅館等集中在卑支諾斯街中段。市中心有廣場、議會大廈、聖托馬斯教堂(1699年建)、博物館等。北郊有國家體育場,經常在這裡賽馬。附近為商業中心,被稱為新金斯敦。城東端有羅克福德古堡。蘭山腳下8公里處有一大植物園,熱帶果樹品種齊全。西郊有西印度群島最高學府西印度大學的6個學院。這裡蘭山產的優質咖啡,聞名世界。鐵路、公路通往全島,並有大型國際機場,旅遊業發達。
目前牙買加的人民有90﹪以上均是非洲黑人,且有普遍年輕化的傾向,約60﹪的人口年齡在29歲以下,不過一世紀以來與其他種族聯姻的結果,使得牙買加擁有更多元獨特的文化,但是非洲文化在此地還是有很深遠的影響力,不論是在食衣住行,甚至音樂、舞蹈、語言、民謠故事等各方面均可感受的到。
政治體制
牙獨立以來一直由牙買加工黨和人民民族黨輪流執政。
在2007年9月的大選中,牙工黨贏得大選,一舉結束了該黨近18年的在野地位。
牙政局長期保持相對平穩,但失業、貧困、販毒和暴力犯罪等社會問題較突出。
牙歷屆政府強調國家團結,重視發展經濟和教育。
憲法
現行憲法於1962年8月6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督任命眾議院多數黨領袖為政府總理,並根據總理提名任命部長。內閣由總理和不少於11名的部長組成,對議會負責。反對黨領袖亦由總督任命。議會
由參、眾兩院組成,任期五年。參議員21名,由總督任命,其中總理推薦13名,反對黨領袖推薦8名。眾議員60名,普選產生。本屆眾議院於2007年9月3日選出,牙買加工黨獲議會60席中的33席,人民民族黨獲27席。參議長奧斯瓦爾德·哈丁(OswaldHarding),眾議長德爾羅伊·卓(DelroyChuck)。政府
牙買加風光本屆政府於2007年9月14日宣誓就職,共有18位內閣成員:布魯斯·戈爾丁(BruceGolding),總理兼計畫和發展、國防部長;肯尼思·鮑(KennethBaugh),副總理兼外交和外貿部長;奧德利·肖(AudleyShaw),財政和公共服務部長;德里克·史密斯(DerickSmith),國家安全部長;多蘿西·萊特伯恩(DorothyLightbourne,女),總檢察長兼法務部長;安德魯·霍爾尼斯(AndrewHolness),教育部長;卡爾·薩姆達(KarlSamuda),工業和商業部長;埃德蒙·巴特利特(EdmundBartlett),旅遊部長;克里斯多福·塔夫頓(ChristopherTufton),農業部長;克萊夫·馬林斯(CliveMullings),能源、礦業和電信部長;霍勒斯·鄭(HoraceChang),水利和住房部長;皮爾內爾·查爾斯(PearnelCharles),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長;拉迪亞德·斯潘塞(RudyardSpencer),衛生和環境部長;奧利維婭·格蘭奇(OliviaGrange,女),新聞、文化、青年和體育部長;麥可·亨利(MichaelHenry),交通和工程部長;詹姆斯·羅伯遜(JamesRobertson),總理辦公室不管部長;唐·韋拜(DonWehby),財政和公共服務部不管部長;德懷特·納爾遜(DwightNelson),財政和公共服務部不管部長。本屆政府國務部長(11名)於9月17日宣誓就職:羅伯特·蒙塔古(RobertMontague),總理辦公室國務部長(負責地方政府事務);沙欣·魯賓遜(ShahineRobinson),總理辦公室國務部長(負責選區發展基金事務);達里爾·瓦斯(DarylVaz),總理辦公室國務部長(負責政府工程監督);安德魯·加利莫爾(AndrewGallimore),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務部長;約瑟夫·希伯特(JosephHibbert),交通和工程部國務部長;埃弗拉爾德·沃明頓(EveraldWarmington),水利和住房部國務部長;麥可·斯特恩(MichaelStern),工業、商業和投資部國務部長;威廉·哈欽森(WilliamHutchinson),農業部國務部長;勞倫斯·布羅德里克(LaurenceBroderick),能源、礦業和電信部國務部長;阿瑟·威廉斯(ArthurWilliams),國家安全部國務部長;羅納德·魯賓遜(RonaldRobinson),外交和外貿部國務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