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牙形石個體微小,一般為0.3-2.0毫米。形態多樣,或簡單,或複雜,主要由薄片狀的磷酸鈣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這些不同形態的微小分子成對成群的排列在一起,是組織和功能未知的一種或幾種器官的內部支撐物。化學成分為磷酸鈣,質地堅硬,溶於稀鹽酸,但不溶於弱酸。牙形石雖個體微小,但數量眾多,特徵明顯,演化迅速,始於寒武紀,止於三疊紀,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積中,是重要的微體化石之一。僅發現於海相地層,可以與許多門類化石共生,但豐度不同。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為標準化石,用於地層的劃分和對比,尤其是井下地層的劃分對比起著重要的作用。
主要形態類

根據牙形石分子的不同形態,大致課分為以下幾類:
1、錐型分子
基本上為圓錐形單位,由基部和齒錐兩部分組成。為了描述,需對錐形分子定向,主齒的尖頂向上,基部的上緣近乎水平,通過齒頂、基部上緣和基部下緣有一個假象平面,這個假象平面與主齒有兩條交線,凹的那條交線為後緣,而凸的那條交線為前緣,假想平面的二側對稱為側面,往往不對稱,凸的一側為外側;凹的一側為內側。主齒尖頂所在的未知為口面。相反一面為反口面。

2、分枝型分子
又稱齒棒狀分子,這種分子至少在基部的側面或基部邊緣的一面從主齒的側方、前方或後方伸出一個齒突或稱齒棒,齒突上具細齒,每個分支分子都具有二個基本部分,基部和主齒。分枝型分子的定向同錐型分子。根據齒突的數目及齒突生長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可分為:翼狀分枝型分子,三角狀分枝型分子,雙扭狀分枝型分子,雙羽狀分枝型分子,鋤狀分枝型分子,四枝狀分枝型分子。
3、耙型分子
缺失典型的分枝型分子所具有的齒突,基本上是一種錐型分子,但在主齒後緣常具有一個至數個細齒,而有別於錐型分子。

又稱齒片狀和齒台狀分子。主齒位於基腔尖頂之上,從主齒伸出1-4個以上的齒突。根據一級齒突數目及排列方式可分為:星射狀梳型分子、三突狀梳型分子、梳狀梳型分子、角狀梳型分子、片狀梳型分子。此外根據附著面的性質,又可將每種類型的梳型分子分為二種不同的形態類型:舟形、台形。其定向基本上同錐型分子,細窄的一端為前端,主齒和基腔位於後方。
內部構造
內部構造一般由薄層,白色物質和基底充填三部分組成。前二者構成牙形石分子本體,加上基底填充組成一個全牙形石分子,但基底填充容易從牙形石本體脫落,不易保存為化石。
物理化學性質

硬度:摩氏硬度3-5
相對密度:2.84-3.10
熔度:熔化困難
折射率:1.595-1.612
雙折射:0到微弱,0.000-0.003
結晶度:有微晶組成
化學性質
化學成分:氧化鈣,五氧化二磷,不溶物質,其他。
化學性質:在封閉試管中加熱成小水滴和暗色物質;溶於鹽酸、硝酸、硫酸;不溶於冰醋酸、蟻酸、檸檬酸等弱酸。,主要由磷酸組成,含微量的鐵、錳、鈉、氟。
分類

牙形石動物門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牙形石綱 Conodonta Eichenberg,1930
副牙形石目 Paraconodnntida Muller,1962。目下分兩個超科雙脊牙形石超科和費氏牙形石超科
牙形石目 Conodontophorida Eichenberg。目下分9個超科
另外將一寫位置尚未研究清楚的歸在一起,建立起一個未知的超科。
古生態學

生態模式:目前,有兩種不同的生態模式或假設解釋古生代和三疊紀海洋中牙形石的分布。
1、G.Seddon和W.Sweet(1971)提出的深度分層模式。他們先假定牙形石動物是浮游的,然後對橫向分布中的不連續現象提出解釋。他們認為當牙形石生活時,不同牙形石棲息在不同的水層中。
2、C.Barnes和L.Fahraeus(1975)提出橫向分導模式。她們認為大多數牙形石是底棲或浮游,少數是真正的浮游類型。這些浮游類型有極廣泛的地理分布,而且在不同的岩相類型中均可分布。
溫度和鹽度對牙形石的分布的均有影響,其骨骼分子形態或表面微形態的變化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微體古生物
微體古生物內容包括給類微體古生物的形態,構造,化學成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