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父城商周時為應國地,盤庚七年,應侯赴殷都朝見殷王。周武王封子於應,為侯國。春秋歸楚為“城父邑”。《春秋左氏傳》載:昭公十九年夏五月,費無極言於楚子曰“晉之伯也,邇於諸夏;而楚避陋,故弗能與爭。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悅,從之。故太子建居於城父”。戰國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置南陽郡,轄父城。秦朝時,這裡設為父城縣,屬潁川郡。南北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廢父城縣,命名龍山縣。
文物遺存

城址內發現有春秋繩紋陶片及漢代板瓦等。遺址內馬莊、古城等村曾先後出土春秋及戰國時期青銅壺、銅鑒等。附近的南牛莊、小謝莊曾發現春秋戰國墓葬區,出土有銅鼎、銅劍、銅鈴、銅鏡、銅戈等。
離開內城遺址向東走約2公里,這就是父城的運糧河,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運糧河,位於父城遺址東北。據傳,古代楚莊王曾動用民工開挖一條南源白雀寺、北連汝河的人工運河,用以航運糧草,故名運糧河。運糧河主河道由南向北穿過外城,由內城東門引入內城後設碼頭;另一支河道從外城由北往南引入內城至南城牆,將內外城自然連線,形成水路通道。
楚長城,位於父城遺址東南。屬春秋戰國時期長城,南北走向,從小擂鼓山向北經賀溝、尚王村,由閃莊村進入郟縣境內,長約8.5公里。記者觀看了其中一段保存較好的楚長城,牆體沿地表砌築,其外側用紅石壘砌,中間以碎石填充。
父城內城遺址正南方,有一條田間水泥路,白雀寺就在路南。不寬的道路兩旁擺滿了商販攤位,走近一看,大多是賣香火的。寺內香客熙熙攘攘,看樣子這裡的香火不錯。
白雀寺因古寺中有異槐,每遇豐年白雀築巢於其上而得名,是觀音妙善出家修行的地方。
白雀寺向東不遠就是三姑墓,位於運糧河畔。三姑墓共有三座,據傳分別為莊王大女妙顏、次女妙音、小女妙善之墓。另傳當年妙善涅後,此地冒出三座墓,一座為真,兩座為假。
遺址保護
父城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關傳說

三皇姑大難不死去了香山繼續修行。後來,莊王得了一種怪病叫人面瘡,天下無人能醫,有高人指點說香山有仙人,用其手眼做藥引,可以治好。莊王派人前往香山求仙人施捨手眼,三皇姑得知父親生病,斷然獻出了自己的手眼。病癒後,莊王帶領家眷、宮人前往香山拜謝仙人時,發現仙人竟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三皇姑的大孝之心感動天地,終於在香山修成正果,成為世人皆知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