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遺址

煤山遺址

煤山遺址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研究我國夏代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劃時代意義、及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科學創造價值。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汝州市煤山公園內,整個遺址呈立狀,高出周圍約4米,東西直徑220米,南北直徑230米,文化層厚度約4米。地勢北高南低。斷崖上袋形、敞口灰坑多見,文化堆積層次明顯,地表還散存有大量的龍山、二里頭以及商代、西周、漢代陶片及螺殼、鹿角等遺物。由於古代人類長久居住而山體地層呈黑灰色,故有“煤山”為名。遺址的絕對年代為夏代,距今4500年左右,文化性質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類型,煤山遺址的發現可以看到當時人類的生活、棲息、種植、狩獵、制陶工藝、冶銅、生產工具等均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對研究我國第一個奴隸國家的建立以及夏代人活動範圍有重要價值。

遺址介紹

煤山遺址 煤山遺址

晚期煤山一、二期,上面兩層為二里頭一、二期。各期的遺物基本為石器、陶器和一些骨器生產工具。 石斧多近柱形僅磨刃部,石鐮作彎月形通體磨光,石鑿通體磨光、單面刃,石刀呈方扁狀多有鑽孔。另外還出現有少見的玉戈、玉鏟。生活器皿可分為炊具、盛具,均為陶質黑色,火候較高,器壁較薄,造型靈巧、工整,快輪製作,有泥質、夾砂兩種。紋飾多拍印的條紋、方格紋。器形有小口高領罐、罐形鼎、雞冠耳足鼎、敞口甑、圈足盤、觚、單耳罐。還發現有大量的骨簇、錐、笄、陶紡輪等。1983年列為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保護範圍:東至斷崖,西到臨登公路西67米,南至斷崖,北至圍牆。長255米,寬255米,呈正方形。

一般保護範圍:自重點保護區邊線外擴100米。 在煤山遺址發現煉銅的坩堝及多處熔煉銅痕跡,說明當時的先人已掌握了煉銅技術。國務院印發《關於核定並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的項目。汝州市李樓遺址、煤山遺址和嚴和店宋代汝窯遺址等三處古文化遺址躋身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悉,李樓遺址、煤山遺址分別位於汝州市的楊樓鎮和煤山街道,兩處為同一個時期的古村落遺址,距今約4500年左右,文化性質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類型,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晚期向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過渡、夏代人的生活情況和活動範圍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價值。

據陳宏焱介紹,煤山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發現,確定其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當時的臨汝縣文化館有文字記錄。1970年,鐵路部門修建的焦枝鐵路經過煤山,文物部門開始進行發掘,當年11月,洛陽博物館對煤山遺址進行了試掘。1974年,為了配合國家尋找夏代遺蹟及夏代斷代工程項目的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了解到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文化遺存等情況。

這兩次發掘面積600平方米左右,清理房基33座、灰坑87個(原始人堆放廢棄物的土坑)、陶窯4座、水井2口、墓葬15座,出土遺物800多件。遺址地層堆積厚達3~4米,局部灰坑深至5米。清理的房基均為兩間、三間甚至多間相連,並出現了隔間房。墓葬為豎穴仰身直肢葬,有少量隨葬品。

煤山遺址的範圍廣闊,遺蹟複雜,文物豐富。其文化面貌也是比較特殊的。根據發掘出的地層疊壓關係,很清楚地分出煤山一、二、三、四期文化。按照考古學中的文化類型,煤山一期、二期文化屬考古學中的龍山文化晚期,煤山三期、四期文化屬考古學中的二里頭文化。

而煤山三期的陶器既保留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特點,又有過渡性的變化。如鼎類器物中,都是斂口、折沿、鼓腹、器足附在底部。而大口罐都是深腹、平底,但鼎、罐、甑、澄濾器、圈足盤等器物的口沿較煤山二期文化為侈,腹部瘦削而呈筒形,罐器類由鼓腹變成瘦深腹罐。煤山四期文化的陶器,技術含量更高,器形更加美觀實用,甚至出現了器內有拍麻點的大口尊。

根據煤山遺址四期文化的對比,這處遺址是屬於龍山文化晚期向二里頭文化 早期過渡的一種文化類型。四期文化有明顯的區分,但也有很多共同點,具有很密切的承襲關係。這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向二里頭文化過渡及以後的發掘提供了可靠的實物鑿證。

可以說,煤山遺址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址,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研究我國夏文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劃時代意義、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科學創造價值。它的發現可以看到當時人類的生活、棲息、種植、狩獵、制陶工藝、冶銅、生產工具等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大價值

在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過程中,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的6位研究員楊煥成、楊育彬、張家泰、曹桂岑、孫新民、丁福利評定煤山遺址具有四大價值 :

1.煤山遺址是對我國夏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址。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同存於一個文化遺址內,並有明顯的地層疊壓關係和打破關係。根據出土遺物,兩者文化還有很清晰的承襲關係,這對研究汝州乃至中原地區的考古學編年序列提供了條件,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科學創造價值 。

2.煤山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屬於兩個不同社會載體,對於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如何走向奴隸社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我國人類從蒙昧時代跨越文明時代門檻,為研究原始社會解體、奴隸社會誕生,為研究石器時代結束、青銅時代興起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地下史料。

3.隔間房在煤山遺址首次大規模發現,說明原始社會的群居制生活已經消失,配偶單居生活開始出現,反映出中原地區人類已提前進入文明時代 。

4.煤山遺址出土的坩堝,說明青銅冶煉已在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中原人類已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這對研究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建立、夏代的斷代工程提供了詳細的參考數據 。

歷史考察

在煤山遺址中,考古學家曾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始工具——坩堝,這是一種原始人冶煉青銅器的工具,但據市文物局辦公室主任米柯萊介紹,煤山遺址雖出土有坩堝,但卻沒有發現一件青銅器。這是為什麼呢 ?

米柯萊的觀點是,青銅器在煤山文化時期還是一種十分稀有貴重的物件,以至於當時的人類不會把它埋在地下,如果說原始人的部落戰爭中常用的武器是木棍和石塊,那么以青銅製作的兵器就可能是一種起決定性作用的重武器 。

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平頂山境內的一位諸侯曾討伐南方部落,斬百人,俘四百人,這在當時是一件特別大的功勞,受到周王室的隆重表彰。據此推測,原始人的戰爭規模通常更小,武器也更加落後。而坩堝卻又留傳下來,原因之一可能是當時採集冶鍊金屬的原料十分不易,煉出幾件青銅器之後就沒有原料了,坩堝也隨之無用 。

考古學家在煤山一期文化層發現有房基17座,其室內地上的白灰面保存基本完好。記者在聽到介紹時很不解,地面上為什麼有白灰,它有什麼用途呢?據米柯萊介紹,地面上的白灰是為了保持乾燥,因為原始社會還沒有床,人類睡覺就是在地上,鋪上乾草,墊著獸皮。原始人睡覺的地面一般有好幾層,有夯土層、燒結層,還有白灰層 。

白灰層是用土壤里的鈣結石粉碎,用水和後塗抹在地面形成。有了這幾層,地面就能保持乾燥。有白灰層的房間一般是地位較高的人居住,因為粉碎鈣結石是一件十分費時費力的事,所以一般人用不起。從此可以看出,原始人類的地位已經出現分化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