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過剩型膳食結構

營養過剩型膳食結構

營養過剩型膳食結構通常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通常年動物性食品年人均消達270kg,而糧食的直接消費量不過60-70kg。

基本信息

簡介

穀物消費量少,動物性食物消費量大。穀物消費量人均僅160~190g/d;動物性食物,肉類約280g/d、奶及奶製品300~400g/d以上、蛋類40g/d左右。能量攝入3300~3500kcal、蛋白質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屬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所謂“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歐美已開發國家膳食為代表。儘管膳食質量比較好,但營養過剩。

危害

大量研究顯示,營養過剩是肥胖病、

營養過剩營養過剩
心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素。其中對高脂肪膳食與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研究最多,結論也比較清楚。早在1933年Anitschkow即指出高脂肪膳食與冠心病發病率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歐洲國家由於牛奶、黃油乾酪缺乏,冠心病發病率一度減少,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952至1956年,Keys等通過缺血性心臟病的廣泛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膳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40%地區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另據Yerushalmy等22國冠心病死亡率與飲食關係研究表明,冠心病死亡率與脂肪攝入量呈正相關,相關顯著(r=0.659)。據美國“膳食與健康專家委員會”一項研究認為,膳食不平衡是若干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其中對心血管病的影響最為明顯,對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有高度參考意義,能量過剩可引發肥胖病並增大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該項研究還指出,有明確證據說明膳食脂肪及其它脂質總量和類型對患冠心病的風險有影響;臨床、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增加飽和脂肪酸攝入量,可致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增高,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是血清TC和LDL-C的主要膳食決定因素,因而也是冠心病風險的決定因素;少數膳食脂肪與癌症研究顯示,脂肪總量及飽和脂肪酸攝入量高與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發生率、死亡率高有關。
能量攝入增加、消耗減少或兩者同時存在,可致能量正平衡,長期能量正平衡是引發肥胖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及一些動物實驗證實肥胖病與冠心病、絕經期後乳腺癌、Ⅱ型糖尿病、高血壓、膽囊疾病子宮內膜癌、骨關節炎等有關。人體研究顯示,腹部脂肪堆積比臀部和大腿部脂肪積聚對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的風險更大,並可增加這些疾病的死亡率。
關於蛋白質攝入量,Yerushalmy等22國冠心病死亡率與飲食關係研究表明,動物蛋白質攝入量與冠心病死亡率相關顯著(r=0.765),植物蛋白質攝入量與冠心病死亡率呈負相關(r=-0.43)。在一些國家的相關研究中顯示,進食肉類食物多的膳食與冠心病及結腸癌和乳腺癌增加相關。這種膳食的特點是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也常高,說明高動物蛋白質、高脂肪(尤其是高飽和脂肪)是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險因素。
營養過剩嚴重損害了西方人的健康,如今,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已成為西方人的三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臟病死亡率明顯高於開發中國家和日本。1988年美國一份«營養與健康»狀況研究報告祥述了冠心病、癌症、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骨骼病等11大類疾病和酒精中毒,以及行為等問題,也詳盡地分析了這些所謂富裕病與膳食結構的關係。報告指出,美國每年有125萬人發生心肌梗死(2/3為男性),有15萬人死於心肌梗死;每年發生動脈硬化、腦卒中50萬,15萬人死亡或失去自理能力;每年有47.5萬人死於癌症;有1100萬糖尿病人。高脂肪膳食對慢性病的影響也有例外。著名的七國調查發現,席哈克島人群膳食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40%,,其中29%來自單不飽和脂肪,僅8%來自飽和脂肪,心血管病遠遠低於其他西方國家。該人群的膳食特點是食用橄欖油、魚、穀物、果蔬和紅葡萄酒。有人提出,地中海膳食對預防心血管病作用最強的是紅葡萄酒,可能還與花青素甙、生物類黃酮有關。

特點

1)動物食物多
2)植物食物少
3)高脂、高能量、高蛋白、低纖維
存在問題:能量過剩、營養過剩、易發生慢性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