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詳細釋義]

燒[詳細釋義]

指使東西著火,也指加熱使物體起變化。在烹調術語中,燒是指將前期熟處理的原料經炸煎或水煮加入適量的湯汁和調料,先用大火燒開,再改小中火慢慢加熱至將要成熟時定色的烹調方法。

基本信息

詞義解釋

燒 shāo

部首:火

釋義:

1.使東西著火:燃~ | ~毀

2.加熱使物體起變化:~水 | ~飯 | ~磚 | ~炭

燒

3.烹調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湯汁來炒或燉,或先煮熟 再用油炸:~茄子 | 紅~鯉魚 | ~羊肉

4.烹調方法,就是烤:叉~ | ~雞

5.發燒:他現在~得很厲害。

6.比正常體溫高的體溫:~退了。| 退~了

7.過多的肥料使植物體枯萎或死亡。

8.因財富多而忘乎所以:有兩個錢就~得不知怎么好了。

9.或因接觸某些化學藥品、放射性物質等使物體發生破壞性變化:硫酸~壞了衣服 | 強鹼~手。

詞性用法

動詞

(形聲。字從火,從堯,堯亦聲。“堯”意為“堆高木柴”、“木柴堆壘”。“火”為“燃”省。“火”與“堯”聯合起來表示“點燃木柴堆”。 本義:點燃木柴堆。 引申義:燃火。)

同本義〖burn〗

燒,爇也。——《說文解字》

雛燒。——《禮記·內則》。註:“燒煙,於火中也。”

齊之北澤燒火。——《管子·輕重甲》。註:“獵而行火曰燒。”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唐·白居易《賣炭翁》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資治通鑑》

又如:乾柴好燒;他把衣服燒了一個洞;燒葬(燒焚祭品);燒丹鍊汞(道家用硃砂水銀等物煉成金丹以求長生不老);燒糊了卷子(喻外貌醜陋);燒埋錢(燒化埋葬死人的費用);燒冷灶(敷衍不得時的人);燒利市(商人在開始營業時燒紙祭獻福神);燒琴煮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烘烤;曝曬〖roast〗。如:燒炙(燒烤);燒豬(燒烤豬肉);燒鴨(即烤鴨)

照耀;照射〖radiate;shine〗。如:燒空(映紅天空);燒眼(耀眼)

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fire〗。如:燒丹(猶煉丹。指道教徒用硃砂煉藥);燒汞(指道教徒用水銀煉藥);燒金(指方術之士煉丹砂為黃金);燒銀(指煉丹);燒煉(冶煉);燒藥(煉製丹藥;煎藥);燒鑠(煉熔)

烹調方法之一。先用油炸,再加湯汁炒或燉,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蘇軾《新城道中詩》

體溫升高,得熱病。如:孩子連燒兩天了;現在還燒著呢

名詞

野火〖fieldfire〗

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白居易《秋思詩》

指燒酒。用蒸餾法製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又如:燒刀(強烈的酒。也稱燒刀子)

燒法,一般是先將食物經過煸、煎、炸的處理後,進行調味調色,然後再加人藥物和湯或清水,用武火燒開,文火燜透,燒至湯汁稠濃。本法所制食品汁稠味鮮。注意湯或清水要一次加足量,避免燒乾或汁多。如歸地燒羊肉、二仙燒羊肉等的製法。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屍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拼音是shao的漢字

拼音是shao的漢字共有40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