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承德熱河文廟始建於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當年用工費銀73229兩。1779年竣工時乾隆親臨文廟落成慶典,並參加了祭祀活動。在此後的17年中19次來此祭拜。 20世紀60年代,熱河文廟遭到徹底性毀壞,僅存部分建築,主要有廡殿、齋房、尊經閣、講堂、崇聖祠等。2007年,承德市政府出資5000萬元人民幣先後對廟內5800平方米非文物建築進行了拆除修復。2011年6月3日,文廟中心區試營業。東院尊經閣、西院承德府學一直沒有對外開放。建築布局
熱河文廟的平面布局分為3大塊,中為大成殿,左為尊經閣,右為府學。廟前是一座大影壁,廣場有東、西牌坊各一座,廟內自欞星門而入,依次是泮池、大成門、碑亭、大成殿等主體建築以及東西配殿。 大成殿中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黃綾覆漫,上懸乾隆皇帝御題“廣大中和”匾額,嘉慶皇帝御書額“聖集大成”、“聖時中”。兩邊對聯為“有開必先冠古今而垂教化,無思不服合內外以振文章”。旁有四配享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以及從祀十二先哲閔子騫、丹伯牛等。大成殿東西兩壁有《平定台灣告成熱河文廟碑文》、《御製十全記》、《補詠戰勝廓爾喀圖序》等石刻。大成殿前兩側的東西配廡各為11間,內供歷代先儒牌位。清代東院的尊經閣內曾藏《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十三經註疏》、《二十四史》等180種,13064冊,除此之外,尊經閣和東院的其他建築內還存放著祭孔儀式所需的禮器、神器等物品。清代西院則是承德府學教授署的所在地,是當時承德府的最高教育管理機關,每逢科舉考試前,應試的學子就會到此接受輔導和培訓,嚴格來講,東院是文廟的附屬設施,西院和文廟是兩個機構。 大成殿東角還有一長形無窗房間,為儲存祭器庫房。整個正殿庭院,有古松數10棵,高聳拔挺如雲蓋 ,清靜幽雅,莊嚴肅穆。
大成殿後有沿山坡修建的假山花園,沿磴道而上是獨立成院的崇聖祠,供奉孔子之五代先人。遵乾隆御旨,文廟所有龕案陳設及神牌位次均照太學成式製造安設,祭器及一切供器依太學例。特頒內務府所藏周時法物周文王鼎等10件給熱河文廟,並配以祭器和特磬、編鐘等大量樂器。並由太常寺選派熟諳音律禮儀者教習文舞生36人,樂生53人,執事生28人,在每年春秋季仲月(二、八月的上丁日)舉行的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禮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