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核聚變技術

熱核聚變技術

熱核聚變技術,核聚變,即氫原子核(氘和氚)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氦)時放出巨大的能量。熱核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可在瞬間產生大量熱能,但目前尚無法加以利用。如能使熱核反應在一定約束區域內,根據人們的意圖有控制地產生與進行,即可實現受控熱核反應。這正是目前在進行試驗研究的重大課題。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則可能向人類提供最清潔而又是取之不盡的能源。

基本信息

背景

太陽的能量來自它中心的熱核聚變太陽的能量來自它中心的熱核聚變

能源是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又是影響氣候變化的重要因子,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都離不開能源技術的進步和能源結構的調整。為此,加強能源科技創新,促進新能源發展,不僅將影響今天的發展,更關乎於人類的未來發展。
當今世界,能源科技飛速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人類能源開發和利用再次進入了一個重大轉折時期。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將使未來的能源結構、利用方式產生深刻的變革。開發清潔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促進節約能源、減少排放,正成為各國的新目標。儘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能源價格下降,但許多國家還是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措施,這必將催生新的能源產業,加速能源轉型進程,開啟人類能源利用的新紀元。
多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系統部署了“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風能和太陽能”、“清潔煤利用”和“高溫氣冷堆”等一系列有關新能源的重大科技項目,在發展新型能源汽車、推動照明節能、開發新能源等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一大批節能和新能源技術得到套用,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照明都得到規模化推廣示範,有力支撐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2010年即將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也將推廣套用一大批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技術。
能源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而周密的部署。2006年中國政府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明確地把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和生物質能作為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把潔淨煤技術、煤層氣開發作為降低污染的重要選擇,把建築、交通以及工業流程領域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作為節能減排的主要方式。

核聚變核聚變
2009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也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強調要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把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作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舉措,把發展新能源科技和產業作為應對危機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此框架下,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共同啟動了“十城千輛”、“十城萬盞”和“金太陽”等節能和新能源示範工程——“十城千輛工程”計畫在十餘個城市的公共運輸領域規模化地推廣套用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預計到2012年推廣套用6萬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帶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十城萬盞計畫”將在21個城市的公共照明領域推廣套用半導體照明技術,預計用3年時間推廣使用600萬盞半導體功能性和景觀照明產品,年節電10億千瓦時。到2015年,半導體照明將進入30%的通用照明市場,年節電可達1400億千瓦時。

簡介

熱核聚變技術。作為面向未來的熱核聚變技術,也許需要30年到50年以後才能夠成為穩定的能源供應。中國正積極參與到國際能源科技合作項目ITER計畫中,同時還超前部署國內相關的技術研發工作。

原理

原理原理
熱核聚變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變化為輕的原子核,叫核裂變,如核子彈爆炸;如果是由輕的原子核變化為重的原子核,叫核聚變,如太陽發光發熱的能量來源。

套用

核聚變核聚變
1、可控核聚變的發生條件,產生可控核聚變需要的條件非常苛刻。我們的太陽就是靠核聚變反應來給太陽系帶來光和熱,其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攝氏度,另外還有巨大的壓力能使核聚變正常反應,而地球上沒辦法獲得巨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不過這樣一來溫度要到上億度才行。核聚變如此高的溫度沒有一種固體物質能夠承受,只能靠強大的磁場來約束。此外這么高的溫度,核反應點火也成為問題。不過在2010年2月6日,美國利用高能雷射實現核聚變點火所需條件。中國也有“神光2”將為中國的核聚變進行點火。

2、核聚變的反應裝置目前,可行性較大的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就是托卡馬克裝置。

托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線圈(kotushka)。最初是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

托卡馬克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面纏繞著線圈。在通電的時候托卡馬克的內部會產生巨大的螺鏇型磁場,將其中的電漿加熱到很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的目的。中國也有兩座核聚變實驗裝置。

3、核聚變的優劣勢

優勢: 

(1).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更大

(2).無高端核廢料

(3).可不對環境構成大的污染,而且反應過程容易控制,核事故風險極低!

(4).燃料供應充足,地球上重氫有10萬億噸(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

(5).無法用作核武器材料也就沒有了政治干涉!

劣勢:反應要求極高,技術要求極高

從理論上看,用核聚變製造武器和提供部分能源,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人類還沒有辦法,對它們進行較好的利用。

(對於核裂變,由於原料鈾的儲量不多,政治干涉很大,放射性與危險性大,核裂變的優勢無法完全利用。截至2006年,核能(核裂變能)發電占世界總電力約15%。說明了核裂變的套用的規模之大,更能說明優勢比核裂變更大的核聚變能源前景更加光明。科學家們估計,到2025年以後,核聚變發電廠才有可能投入商業運營。2050年前後,受控核聚變發電將廣泛造福人類。)

中國加入ITER

ITERITER
中國2006年11月21日,正式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並與ITER計畫其他六方一道簽訂該計畫聯合實施協定及相關檔案,正式啟動實施ITER計畫。科技部官員表示,中國加入ITER計畫既是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的戰略需要,也有多方面現實意義。
中國加入ITER計畫帶來的多項現實意義主要包括:一是ITER計畫是中國有史以來參加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通過參加ITER的建造和運行,全面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術,使中國有可能在較短時間趕上磁約束聚變研究世界先進水平,大大加快中國聚變能開發進程。
二是ITER是核科學技術、超導技術、大功率微波技術、電漿技術、高能粒子束技術、複雜系統控制技術、機器人技術、精密加工技術等綜合集成,可拉動中國相關領域技術發展。
三是中國對ITER建造的貢獻中,將近百分之八十是以國內製造的實物部件形式實現,這對提高中國企業技術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也是個難得的機會。
四是中國全面參加ITER建設和實驗,可全面掌握ITER的知識和技術,從而培養一批聚變工程和科研人才
五是中國參加實施ITER計畫,配合國內必要的基礎研究、聚變反應堆材料研究、聚變堆某些必要技術研究,有可能在較短時間、用較小投資使中國核聚變能研究在整體上進入世界前沿,為中國自主開展核聚變示範電站研發奠定基礎。
ITER計畫是目前世界上僅次於國際空間站的又一個國際大科學工程計畫。該計畫將集成當今國際上受控磁約束核聚變的主要科學和技術成果,首次建造可實現大規模聚變反應的聚變實驗堆,是人類受控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因此備受各國政府與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項目建設

裝置裝置
越來越嚴重的能源危機已經讓世界各國意識到了未來可能面臨的災難,而末日說的泛濫使得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據英國媒體報導,作為繼國際空間站之後的全人類共同期盼的國際熱核計畫,終於在爭吵聲中繼續進行,世界主要大國同意繼續資助這一項目。 

ITER計畫主要是為驗證全尺寸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可行性,其原理類似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與目前的核電站不同,聚變反應堆從本質上講不會發生泄漏,所以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和下一代核聚變反應堆不會發生重大事故。另外,它也不對環境和周圍居民構成威脅。

ITER計畫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計畫,一旦實驗成功,那么將會使人類徹底擺脫目前的能源危機,進行一個嶄新的清潔能源的新時期。有人也將這項計畫比作《2012》中的諾亞方舟,認為是拯救人類的最先進武器。

雖然計畫和願望是美好的,但是自1985年美、蘇和歐洲開始籌劃設計以來,經歷了35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經歷了太多的磨難,這項預期耗資100億的項目,所需要的開支越來越龐大,使得世界各國有些不堪重負。目前總共有7方參與這個計畫,包括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等33個國家,此前加拿大曾參與其中,但隨後退出,其退出的原因也是因為它的耗資太過巨大,超出了加拿大的承受能力。

與此同時的是,在實驗過程中,這項計畫也遭遇到了非常嚴重的困難,很多技術上的難題難以解決。一位熱核科學家表示,在2020年之前這項實驗可能無法啟動,如果要想發電至少要等到2040年。這樣的時間表,使得參與該計畫的各國產生了猶豫。法國南部城市卡達拉舍的ITER項目建設基地綠色和平組織的首席英國科學家道格拉斯說道:“我們對這項計畫能否繼續實施真的非常懷疑,但這項計畫絕非是用金錢所能衡量的,我們要想擺脫能源危機,擺脫對碳的需求,就必須將這項計畫進行下去。”

國際熱核計畫的技術部副部長大衛-坎貝爾說道:“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都希望有支付終結的那一天,但目前來看,它的繼續進行的確需要更多的支持,而在未來,對我們的利好訊息就是它將接管發電。”

在7月28日,參與該項計畫的7方進行了會談,他們再度達成協定支持這項計畫。對此,大衛-坎貝爾興奮的表示:“到了秋天,一些關鍵性的建設工作將會啟動,這真的令人非常期待。”

ITER項目建設在法國南部城市卡達拉舍(Cadarache),反應堆高一百八七英尺,而重量是2.3萬噸,是艾菲爾鐵塔的3倍。

項目進展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理事會正式通過了《基準檔案》,ITER組織理事會主席葉夫根尼·威利科夫表示,這標誌著ITER計畫進入決定性階段。

2006年5月24日,參與ITER計畫的七方草簽了與該計畫有關的一系列合作協定,同年11月簽署了ITER條約。2007年10月24日,該條約正式生效,標誌著ITER組織正式成立,ITER計畫進入正式實施階段。

2010年7月28日,ITER組織發布公報稱,來自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七方的理事以及一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觀察員參加了27日至28日在該組織所在地、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舉行的特別會議,最終通過了《基準檔案》,該檔案包括兩項重要內容,一是項目預算,二是項目時間表。

ITER是為驗證全尺寸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可行性而設計的,其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能量,從而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潔淨能源。ITER實驗堆高度為24米,直徑30米,計畫產生電漿的體積為840立方米,維持時間為400秒,聚變能500兆瓦。輸出與輸入能量比最低為10∶1,最高可達到30∶1。

在時間表方面,ITER組織決定放棄其原定於2018年獲得第一個電漿的目標,將時間推遲為2019年11月。預計2026年之後才會開始關鍵的氘、氚核反應。在預算方面,歐盟將為該項目追加最多不超過85億美元的額外資助,該項目的總預算將達190億美元。

該會議也提名日本物理學家本島修為ITER組織新的總幹事,以接替從2005年11月起擔任ITER組織總幹事的池田要。

此外,ITER也將測試很多與聚變有關的關鍵技術,包括加熱、控制和遠程管理,這些都是全尺寸核反應需要的技術。如果ITER獲得成功,下一步將建立商用的反應堆,可能又再需要花費10年多的時間。 

美疑退出ITER 

2014年7月,鳳凰網報導稱,美或退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畫。

ITERITER
美國參議院的預算決策者正在向著使美國退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計畫前進。作為一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ITER建造於法國卡達拉奇市,旨在表明核聚變是可控的,能夠用於生產能量。儘管進一步細節尚未披露,但據《今日物理學》公布的一份報告,在將於10月1日生效的美國能源部2015財年預算申請中,參議院僅同意為美國參與ITER計畫提供7500萬美元——而這一數值僅為白宮要求的一半,使得美國不得不暫停參與ITER計畫。但美國參與ITER計畫的命運並沒有就此終結。眾議院撥款小組針對6月18日能源部提交的預算申請表示,他們不僅會繼續支持美國參與ITER項目,還會在明年為該項目投入2.25億美元。參議院的這一舉動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參議院主要成員一直批評ITER項目成本超支且拖延現象嚴重。2006年,美國簽署協定建造ITER項目總設施的9%——預計需投入11億美元,ITER原計畫於2013年開始運行關鍵的能量生產設備。4月,能源部官員估計,美國為參與ITER項目建設需投入的資金約為39億美元。且這些關鍵設備的運行將不早於2033年。

上個月,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發現,由於缺乏對該項目整體進度的客觀評估,這些估計數據是不可靠的。考慮到這一情況,參議員、參議院能源與水撥款委員會主席DianneFeinstein在4月9日的小組委員會聽證會上警告說,美國的ITER計畫正處於危險狀態。她說:“這件事讓我們體會到資金的重要性。”小組委員會贊同Feinstein的觀點,直接參與美國ITER項目的州參議員也傾向於停止ITER項目美國總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工作。6月17日,在一次討論能源部預算案的會議上,參議員、能源與水撥款委員會高級成員LamarAlexander表示,ITER項目沒有展現出應該取得的進展。“我們決定撤回對該項目的資金。這樣今年能為納稅人節省7500萬美元。這個項目至少要花去39億美元,甚至還有可能為65億美元。”要想讓美國退出ITER計畫,參議院撥款委員會還需要說服白宮和其他支持ITER計畫的人。報告指出,這將是一場困難的談判。ITER是“美國聚變能科學領域最實用的一次投資”。

未來值得關注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從DNA“摺紙術”到骨整合技術,一系列“大想法”受以媒體越來越多的關注,未來我們將有機會觸摸壓電顯示器,也有機會購買自己的第一輛超級電容動力汽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